第69部分(第2/4 頁)
節封公,指日可待。
持著這樣的心思,張俊所部慢悠悠自嘟延路返回,從得到訊息時起,直走了五六天功夫,才出得廊延地界,距離長安數日之遙時。卻是聽聞長安大捷,皇帝不但沒逃,反而穿著甲冑,親上城頭,又用了虞允文這個青年奇才,用騎兵衝跨了猝不及防的金兵,不但守住了城。還破敵於城下。
如此一來,張俊卻是提起精神,一面督促自己部下,拼命往長安趕,一面傳檄姚端,命他也迅速趕上。
怎料姚端與張憲並不聽命,聽聞長安大捷,敵兵潰敗後,二人在軍中合計,知道長安駐兵太少。騎兵根本也不成規模,就算敵人潰敗。也沒有傷著筋骨,於是臨時改道,不曾往長安去,卻轉向到得龍口。
兩千多騎兵與步兵弩手合作,敵人地騎兵戰馬丟失很多。臨時召集起來的一萬多人,分屬五個萬戶,編制混亂,互不統屬,加上城下一戰,彼此芥蒂很深,漢軍逃的最早,實力反而損失最小。而韓常因著完顏撒離補對付自己的事,不肯真心出力,幾個萬戶會議二要黃新縛制隊伍,沿途保護逃奔計程車卒。韓常一概不理,只是想著早點逃回,見到宗弼再說別話。
如此這般,軍隊新敗將帥離心離德,更是削弱戰力,等眼前出來一萬多精銳宋軍時,就是最蠢的金國將領,也知道這一仗不打也先敗了。
只是對方扼住自己咽喉,不拼卻也得拼了。當下一萬多騎兵呼啦啦衝上前去,原想著把對方的步陣衝亂,殺開一條血路便是。誰料想,這股宋軍強悍之極,不但構築防線固守,反而騎兵先行衝上,為首地黑臉漢子,手中鐵鞭飛舞,一鞭下去,就將一個金兵腦袋打的粉碎,墮下馬去,其餘騎兵緊隨其後,如同一根尖利的鐵矛一般,直插入金兵陣中,左衝右突,金國騎兵突負精銳之名,卻是苦於亂了陣腳,又沒有將領指揮,雖然人數是對方几倍,卻好似一直在以少敵多,只憑著騎兵的個人戰力和對方周旋。
待到敵人步陣趕上,長矛大刀一起招呼上來,金兵立刻潰敗,慌亂中沿河而逃,連撒八的後背都中了一箭,金兵當時情形,當真是狼狽之極。
待這些騎兵逃走,到別處勉強過河,其後跟來的步卒卻沒有這般幸運,姚端所部每戰必勝,士氣高昂之極,堵住逃來的金兵,大殺大砍,連戰連捷,可憐那金兵倉皇逃來,有不少人手中連兵器也是沒有,如何與如狼似虎計程車氣高昂的宋軍相鬥,當下四散而逃,被姚端親領騎兵來回衝殺,伏屍數十里,斬首過萬,當真是金國自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慘敗。
這一大勝,又比在宜川打敗王伯龍地幾萬雜兵要難得的多,更使得張俊眼紅憤恨。他知道姚端已派人至長安送信,隱瞞不得,便也急忙修書上奏,除了為自己援救長安太遲開脫外,又隱然將姚端等人地行為,說成自己指揮一般。
反正他身為主將,如此大功,自然少不得記他一筆。
待接到長安回覆,雖然沒有如他所願,對他大加嘉許,卻也不曾斥責他行動緩慢,同時,皇帝與樞密一起下令,讓他到河東與姚端配合,追擊殘敵,攻打太原。張俊細細一想,金國主力齊集潼關一帶,河東駐軍一敗宜川,二敗長安城下,三敗龍口渡口,河東全境,等若無人駐守,前面幾次戰事,他一點好
處沒有撈著,等到了河東,收復太原的首功,卻是不能讓別人得手。
於是連連下令,讓姚端等人沿著汾河進擊,去攻打平陽等地,他卻由龍口直渡,卻也是下力氣狠打了幾仗,將好不容易收攏起來的金國河東駐軍打的落花流水,一潰千里。不過半月功夫,連下沂、汾、慈、石、潞數州,兵鋒直薄太原。
文心手打組wwssadad手打,僅供試閱,轉載請註明,同時請支援正版。
與此同時,姚端等人的仗打地並不順利,敵人收攏的近兩萬殘兵主力,幾乎全數集結在平陽附近,雖然連連慘敗,到底是金國精銳,人數又是佔優,兩邊狠打幾仗,雖然金兵仍然吃虧,陣腳卻是穩住,並沒有再次潰敗。
張俊聞信,更加督促下屬狠攻猛打,必要先攻至太原,奪得首功。
這一日攻得平晉,距太原已是咫尺之遙,城中止有張中孚、張中彥兄弟二人,帶著幾千漢兵駐守,太原雖然城高堅險,易守難攻,張氏兄弟二人卻是宋朝降將,其父又是防守太原時戰死殉國,張俊心知對方未必是真心投降,不過是看著金人勢大難制,宋朝有亡國之象,這才不顧父仇投降,因此倒不急再攻,只是派出細作,暗中舉入太原,持自己書信,勸降這兄弟二人,若是這兄弟二人投降,則不必再費力攻城,太原唾手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