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來說明:一個國家就像一輛遊覽車,領導人負責開車,帶我們到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去觀賞享受,但是車開到一半,他突然心臟病發作,倒下來了,請問在這時候車上的人有誰可以繼續開車?是有錢的嗎?有權的嗎?力氣大的嗎?還是想開車的人呢?都不是。這時有個孔子,把開車的原理及車的構造都學會了,自然是他這個會開車的人有使命和責任把大家帶到一個理想的世界去。這就是何以知識一定帶來使命,何以讀書人要有一種責任感,在飽讀經典,瞭解過去幾千年社會發展的歷程之後,能夠總結經驗,引領大家走上正途。這就是儒家的入世情懷。儒家從孔子開始,就準備有了才華學問之後,可以造福社會,負起社會責任。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論語·子罕》)
子貢說:“假設這裡有一塊美玉,那麼把它放在櫃子裡藏起來呢?還是找一位識貨的商人賣掉它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是在等待好商人呢。”
子貢是孔子的學生,口才非常好,說話喜歡用比喻。“賈”可以解為“商人”,善賈就是好的商人或識貨的商人,在此比喻有眼光的政治領袖。“沽之”,代表希望有人任用我,可以讓我得君行道,濟助天下百姓。成語“待賈而沽”就出自這裡。但是一個人光有本事,有服務社會的願望還不夠,還需要什麼?機會。需要有人賞識你,信任你,給你機會,讓你放手去幹。可惜這樣的機會不多,連孔子都沒有得到。所以提到社會責任,很多人自以為有責任,但社會不見得需要。譬如我在很多地方演講,常常有人跟我開玩笑,說你再講也一樣,社會還是這麼亂。我聽了之後,只能自我解嘲,因為不講的話,社會可能更亂,我所求的只是心安而已,盡力而為。《孟子》裡有一段話也體現出孔子這種社會責任感。
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公明儀曰:“古人之三月無君,則弔。’”(《孟子·滕文公下》)
周霄問說:“古代的君子做官嗎?”孟子說:“做官。有記載說:‘孔子三個月沒有被君主任用,就著急起來;離開一個國家,必定帶著謁見另一個國家君主的見面禮。’公明儀說:‘古代的人三個月沒有被君主任用,別人就要去安慰他。’”
古時候見諸侯要帶見面禮,見面禮通常是“雉”,即很漂亮的野雞。你帶一隻雉去,表示你的心意,別人才會考慮給你機會。孔子離開一個國家時,會帶著去下見一個國家國君的見面禮,說明什麼?說明他真的很想做官。但他做官不是為自己,而是不忍天下蒼生陷於痛苦,希望有機會替老百姓服務。而古代的君子如果好幾個月都沒被君主任用,別人就要去慰問他了,為什麼?因為讀書人沒有官做就好像農夫沒有田耕一樣。人的社會分工不同,能幹而有才學、有品德的人出來做官,等於各盡其職,共同為社會服務。但儒家提到的這種讀書人的社會責任也不是隨便遷就的,孔子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有人用我就做事,沒有人用我就隱居起來,做什麼?繼續修煉。也許別人不用你,是因為你實力不夠,還沒有準備好。孟子也說:“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當官當然想當,但不能為了官位不擇手段,做違反原則的事。孔子有一個學生叫閔子鶱,被魯國的大夫季氏看上,要派他當縣長。閔子鶱對傳話的人說,你好好替我推辭掉吧!你如果再來找我的話,我就要逃到汶水以北,跑出魯國的邊界了。閔子鶱為什麼拒絕做官?因為季氏實在不是一個好領導,在他手下當官,你可能要放棄原則而遷就他,這樣一來就違背了儒家的立場。
古時候老百姓受教育的機會不多,生活條件比較簡陋,因此讀書明理的人從政大有可為。但是有時候主觀的信念和客觀的實踐會有差距,這時候就要看各種條件能不能配合。孔子也認為自己是一塊美玉,有一定的水平,是可以讓人放心的政治人物,可是他不一定有機會。但他作為一個讀書人,總認為我只要盡我的力量去做,能不能達成目標是另一回事,至少我盡力了,這就是讀書人的社會責任。而這一份嘗試過、努力過的心願,如果一代代傳承下去,則可以維持整個社會的進步,世界的改善也就會有了希望。
txt小說上傳分享
3。孔子想移民
孔子之前,商朝的遺老箕子曾移民到朝鮮半島,現在朝鮮還有箕子的墓和廟。孔子是魯國人,如果移民的話,一渡海也到了朝鮮半島,那現在大家恐怕要爭孔子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