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有才華的人得不到重用,原因何在,不是能力的問題,也不是才氣的問題。而是態度問題。他們往往不務實,不懂人情世故,清高自許,覺得自己比任何人都厲害,自己可以憑才華打天下,不需要看別人的態度行事。殊不知,這是自己不得志的根本。
下文是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給同學的一封信:
我在大學的時候是學校“四大才子之一”,憑著比較好的成績,我分到了市委。能分到這裡,我很高興,想幹出一番事業來,可是我到這裡一個月了,只得到大家表面的語言幫助,可是沒有一個人願意用行動來幫助我,所以一個月了,我什麼都沒有學到,昨天回單位交差被主任罵慘了,她問我說:“你家裡人和他們有什麼關係嗎?”我說:“沒有!”她說:“麻煩啊,沒有關係誰願意幫你呢?”主任的一句話道破了天機。不過也怪我自己不知道多問問,所以,昨天晚上我找了一個朋友,請他幫忙聯絡單位一個有能力有背景的人,請他幫忙指點一下。
朋友說:“認識他可以啊,請他吃飯吧!”這個社會就是這麼現實,還好只是吃飯拉,如果是送什麼大禮,我就破產了。算了,吃頓飯能認識個朋友也無所謂了,最怕是錢花了,東西沒有學到就完蛋了。
社會上的人情世故我什麼時候才能學會啊!
這個新出社會的青年對於人情世故的無奈讓人油生同情之心,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人情世故對人的影響與作用。
那麼,什麼是人情世故呢?
不少人對“人情世故”持有貶義心態。認為這是兩面派、狡猾者的代名詞。首先要澄清對人情世故的認識。人情即做人的道理,世故即做事、行動的原則。現代漢語詞典裡對“人情世故”的解釋是為人處世的道理。可見,人情世故不單單指人際關係。
“人情世故”越是深厚的人,成就也就越大。反之,則不易成功。試想,一個只知道自己做事,不顧他人的人怎麼能得到升職機會。就算做了上級而不懂得與下面的同事處理好關係,這也是個不會長久上級。人與人太複雜了,會讓我們感到處在人叢如入狼境,不過,懂得人情世故的人是不太會栽倒的。
清代有名的政治家曾國藩就經歷了不懂人情世故到精通人情世故的過程。
曾國藩剛當官的時候,是一個剛強、勇猛的鬥士,處處表現一種不畏弓雖。暴,英勇無畏的大丈夫氣慨。為了大清江山,為了自己拜相入閣,而敢於與各種勢力搏鬥。他尊奉孔孟之道,一心一意用儒家思想指導自己的行動,把“以天下為已任”“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當作入世拯世的指南。有一個故事表明了他早年為官的這種指導思想。
一次,綠營兵在長沙火宮殿尋釁鬧事,曾國藩帶領的湘勇打了起來,很明顯,是綠營兵有意挑起事端。曾國藩聞之大怒,欲整治綠營兵,屬下勸曾國藩忍下這口氣,曾國藩不聽,想借此整頓這股歪風。
綠營是歸鮑起豹提督管制,曾國藩只是個幫辦團練大臣,無權指揮綠營。綠營紀律松馳,戰鬥力不強,平時練兵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綠營的行徑,曾國藩早就看不慣了,剛好發生了 這個事情,曾國潘二話不說,舉起了整頓的大刀。曾國藩大張旗鼓整頓了綠營後,結果事態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不但和鮑起豹不和,也得罪了長沙的官員,曾國藩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連長沙的官場一起整頓,結果和長沙的官員也鬧起了矛盾,最後,曾國藩在長沙站不住腳,被逼到了衡陽。當曾國藩兵敗岳陽和靖港慘敗險些亡命湘江的訊息傳到長沙官場時,不少人為之快活。
不久,曾國藩又來到了江西,在江西他仍採用在長沙官場那種直接的,以強對強的方法,曾國藩利用鴉片事件;參劾了江西巡撫陳啟邁。陳啟邁的巡撫一職雖然被免,但曾國藩因此得罪了江西官場上上下下的官員,曾國藩的處境不但沒有好轉,相反越來越惡化。江西官場聯合參劾曾國藩。曾國藩在江西官場怨聲四起,處處掣肘,無法立足。
→虹→橋→書→吧→。
第4節:懂人情世故,不清高(2)
正在曾國藩焦頭爛額的時候,父親逝世,曾國藩於是趁奔喪的機會逃離江西。回到家裡,在家裡奔喪的時候,曾國藩反思自己歷年來的行為,想想,自己一心報效清王朝,而清王朝統治下的湘、贛官場卻容不了他。他對皇上忠心耿耿,卻招來元老重臣的忌恨。對這一切,曾國藩感到很困惑,很迷茫。他想不通自己錯在那裡。
想了一年之後,曾國藩終於從老莊的思想裡找到了答案,悟出了“大柔非柔,至剛無剛”的真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