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不能飛到你那裡去跟你相會,但是我的心跟你是相通的。“靈犀”就是犀牛,犀牛頭上的那個角上面有一條白線,從頂端一直通到根部,古人認為這是兩心相通的一種象徵,所以李商隱說“心有靈犀一點通”。他又喜歡寫相思的痛苦,他愛了,但是沒有辦法跟她相會,更沒有辦法跟她結合。怎麼辦呢?他思念她,他深受相思之苦的煎熬,他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春天的蠶兒,它一個勁地吐絲,吐個不盡,直到把絲吐完,它的生命才結束,因為結成繭、變成蛹了嘛。“絲”,它的諧音就是思念的“思”,蠶吐絲就像人思念對方,蠶綿綿不絕地吐絲,人綿綿不絕地在那裡相思,一直到生命結束。“蠟炬”就是蠟燭,蠟燭一經點燃,就不停地流蠟淚,要到整根蠟燭都燒盡,變成一堆灰燼,蠟淚才流完。人也一樣,受著相思的煎熬,一輩子都在那裡相思,一輩子都在痛苦著,沒完沒了,直到生命終止。李商隱告訴我們的僅僅是這些,他告訴我們他心中的愛情是多麼熱烈,他的相思之情是明刊《唐李義山詩集》書影何等纏綿,但是他到底是怎麼愛的,他愛的是誰,他一個字也不肯說,我們也沒有辦法猜。有一個長壽的老學者,老作家,叫蘇雪林,她寫了一本書叫《李商隱戀愛事蹟考》,她聲稱把李商隱一生中的戀愛故事都考證清楚了。據蘇雪林說,李商隱一生中愛過很多女子,我記不清到底是多少個了,反正是兩位數的。哇,簡直是個戀愛專家!可是我覺得蘇雪林的考證是不嚴密的,她的考證結果是不可信的。她後來自己把那本書的名字改成《玉溪詩謎》了,“玉溪生”是李商隱的號,意思是把李商隱的詩當謎語來猜。儘管蘇雪林聲稱她猜出了很多謎底,但畢竟只是猜測而已。因為李商隱本人根本不願意把他心中的秘密告訴別人,後人又從何猜起!儘管如此,儘管李商隱的愛情詩確實像一個個的啞謎,但是大家都喜愛那些詩,因為他實在寫得很動人,寫得很美麗。儘管他的話說得吞吞吐吐,撲朔迷離,但那完全是出於至誠的真心話,他抒寫的完全是內心的真情實感。
大家讀李商隱的愛情詩的時候,可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有的時候我們會嫌他寫得太朦朧了,他為什麼不寫得稍微明白一點呢?我們讀了以後不知道他愛的是誰,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啊!當然,這可能是他的一個缺點,是李商隱愛情詩的一個缺陷,這個缺陷是由當時的社會背景造成的。李商隱是唐代人,是一個生活在封建時代計程車大夫,在當時,封建禮教,封建觀念,在社會上是佔壓倒地位的。不但是社會上的其他人會限制你,而且封建禮教的觀念在詩人的內心也鑄就了一道心靈的枷鎖。如果你自由戀愛了,你自己就覺得這是不正當的,這是不合禮教的,你會想:我怎麼能隨便和異性交往呢?這不符合禮教啊!詩人自己壓抑自己,就產生了想愛又不敢愛的猶豫、遲疑,就產生了壓抑和痛苦。所以李商隱的愛情詩都寫得朦朦朧朧的,愛情的表白也是吞吞吐吐的,我們現代人讀了會替他著急。但是反過來說,把愛情詩寫成這樣的風格,也有它的合理性。這個合理性就在於,愛情本來是兩個人之間私下的感情,它不是一種可以公之於眾的情感。我和誰戀愛了,嚷得滿世界都知道,愛情不是這樣的。愛情是在很隱秘的狀態下發生的,兩個人心心相印,既不需要第三者的參與,也不必要諮詢別人的意見。所以愛情必然是委婉的,必然是柔美的,必然是溫柔的,必然是隱微的。愛情的表達方式也不該是直截了當的,不該是直露坦率的。兩個人戀愛了,他們在花前月下竊竊私語,即使是男的一方,表白愛情的話也不能說得太豪放。愛情是不能豪放的,愛情詩的風格也不能豪放,一豪放它就不像愛情詩了。為了要說明這個問題,為了讓大家看得更清楚,我們舉一個例子。李商隱寫過“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名句,其實“春蠶到死絲方盡”的這個比喻,是李商隱從民歌中學來的。民歌是藝術的寶藏,民歌裡有很多民間的天才創造。南朝樂府,就是在南北朝時候的南朝,在長江流域產生的很多民歌。那些民歌大多是情歌,其中有一首叫《作蠶絲》,裡面就有這個比喻。它說:“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意思是春天的蠶還沒有老,它日日夜夜都在吐絲,它的身體裡面全都是絲,“絲”就是“思”的諧音,就是思念。這條蠶毫不顧惜自己小小的身體都要耗盡了,它吐出來的絲細細長長的,就像對人的思念之情一樣,纏綿不絕,無窮無盡。李商隱的詩就是從這裡來的,大家讀了這首民歌,肯定會覺得它是一首非常優美的情歌,把愛情描寫得非常生動,非常細膩。
與此相反,到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