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部分(第3/4 頁)
法。
很明顯,這種舉動是挑戰流傳了千年的常識,引發的爭論是顯而易見的。
果然,長孫無忌這話一說出口,朝野跟著譁然。
魏徵、褚遂良、馬周、岑文字這些還沒有看到後面的大臣,一個個加快了翻閱的速度,看到了杜荷對於訟師的評價,臉上也是微變。他們對於杜荷的這本書,報以了極高的評價。在言語中,不止一次暗自表明,此書的內容,遠遠勝過長孫無忌的《律禮》,想不到在最後一部分,竟然會出現這種不應該的錯誤,一個個都搖頭遺憾。
杜荷卻是不以為然的道:“亂國之跟,亂國之本,這不盡然吧……”
“非也……”長孫無忌一臉的剛正無私,道:“小杜大人且不聞春秋鄧析?此人辯才無雙,打官司欲勝則勝,欲加罪則加罪。曾創辦私學,教人學習辯訟,求學者無數,致使鄭國大亂。小杜大人如此為訟師開拓,實在難以理解?”
鄧析在那個時代是一個怪才,他給人打官司,不論對方是非,明碼標價。大事件,衣服一套,小事件褲子一條,短時間內就成為鉅富,以致求學者無數。鄧析的本領是對於法律條文咬文嚼字,在不同案件中,隨意作出不同的解釋,將律法視為無物。
他的學生也是如此,不過年餘,鄭國出了一大票類似於鄧析的人物,致使鄭國大亂。鄧析也因此獲罪,施以竹刑。
長孫無忌這話明裡是對事不對人,但暗中卻指杜荷居心叵測,想要讓大唐步入鄭國後塵,不可謂不嚴重。
李世民、魏徵、褚遂良、馬周、岑文字等人都聽出了弦外之音,但只以為長孫無忌是無心之言,雖覺得誇大,卻也沒有任何的不妥。他這一開口,立刻給那些想找杜荷麻煩的諫官提了一個醒。
立刻就有人站出來道:“陛下,鄧析之禍,以是前車之鑑。小杜大人,人中俊傑,竟然將之無視,實不知居心何在……”他就是先前想反對“義務教育”的諫官。此刻受到長孫無忌不經意的一句話,茅塞頓開,毫不猶豫的成為了他的一把刀子。
杜荷漫不在意的一笑道:“鄧析之禍,確實是前車之鑑……但是不知在做的諸位可曾想過。鄧析為什麼能夠攪得鄭國大亂?”
李世民與一干重臣,聽了此言,先後一怔,繼而沉思。
杜荷傲然自答道:“史書上記載的清清楚楚,那是因為他抓住了法律的漏洞,以彼之矛,攻彼之盾,這才成功。所以我一直認為,鄭國之亂,罪魁禍首不在鄧析,而在於鄭國的律法制度,存在了嚴重的不足,這才讓鄧析屢屢投機取巧……反過來說,只要律法制度,沒有漏洞,那麼鄧析口才再如何了得,他有憑什麼顛倒是非黑白,憑什麼將死的說成活的?”
杜荷這番話讓滿朝文武眼中一亮,這個中道理並不是沒人理解。只是有些事情,流傳了千百年,已經成了一個衡量對錯的標準。就如鄧析此事,只要讀過史書的人,都知道因為鄧析的訟師才華,使得鄭國大亂。史書上是這麼記載的,出於對史書的尊重,也無人深入其中去想,去考慮。大家都是怎麼覺得的,那麼自然是真的。
如今杜荷這麼一說,就如撥開了滿天的烏雲一樣,給了他們一個全新的思路。
每一個人都不由得心想:“杜荷說的真不算錯……還真的如他說的一樣,鄧析能夠在州府衙戰無不勝,關鍵是在於他每次都能夠抓住律法漏洞,要是沒有漏洞可抓,那鄧析又能如何?”
“所以……”杜荷揚聲道:“我覺得過在鄭國的制度不夠嚴謹,而不在於找出制度漏洞的鄧析。我認為如何鄭王能夠如陛下一樣擅於納諫,擅於改正錯誤。將鄧析找出來的漏洞,一一改正,彌補。我相信假以時日,在州府衙戰無不勝的鄧析,會因為無漏可循,而每戰必敗。鄭國也會因為鄧析的存在,越來越強大,而不是大亂……”
杜荷在表達自己意見想法的時候,還不忘記拍拍李世民的馬屁。
果然,向來自戀的李世民,聽了杜荷這話,從頭舒服到腳,臉上也露出了感興趣的神色。他並不怎麼看好杜荷,因為訟師在這一千多年中,都是那種人人喊打的職業。這種想法,根深蒂固,想要改變,絕非易事。
但是杜荷這種反向論言一說,讓他眼睛一亮,登時覺得有些意思了。
杜荷續道:“可見訟師的存在有利有弊,他們專研律法一項,能夠摸清楚律法的漏洞。我大唐法制,固然高明,但未必就沒有可鑽的控制。與其對於漏洞一無所知,不如將之探明,加以改良,讓我大唐律法,更加的嚴謹完善,此乃訟師存在的利處之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