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死。
張守珪是開元年間唐朝著名的邊帥,他長期戍邊,戎馬倥傯,多次與突厥、吐蕃、契丹作戰,從一名下級軍官成長為威震一方的將領,史書上稱讚他是“立功邊城,為世虎臣。”(《舊唐書·卷一百零三·張守珪傳》)張守珪上任幽州節度使不到兩年,便以軍事打擊和離間相結合的手段,屢敗契丹,極大地穩定了幽州以北邊境的局勢,使幽州多年來的混亂局面穩定下來。玄宗對張守珪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裡穩定局勢非常滿意,準備封他為宰相,“上美張守珪之功,欲以為相”(《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四》)。但遭到宰相張九齡的反對。玄宗不甘心,欲“假以其名而不使任其職”。張九齡又勸阻說:“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即以為宰相;若盡滅奚、厥,將以何官賞之?”玄宗這才作罷。張守珪雖沒被封為宰相,但他在皇帝和大臣們心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高適有《燕歌行》,其中“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之句即是吟誦此事。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一 安祿山的發跡(3)
張守珪死後,安祿山一路青雲直上。開元二十八年(740年),任平盧軍兵馬使。二十九年(741年)三月九日,加官特進。當時,御史中丞張利貞為河北採訪使,到了平盧。安祿山刻意逢迎張利貞,極盡賄賂之事。張利貞歸朝上奏,盛讚安祿山,於是,玄宗就任命安祿山為營州都督,充平盧軍使,知左廂兵與使及度支營田水利、陸運副使,兼任兩蕃、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和順化刺史。天寶元年(742年)正月初六,分平盧另立為節度使鎮,任命安祿山為左羽林大將軍,員外接同正員兼柳城郡太守,持節充平盧軍攝御史大夫、管內採訪處置等使。二年(743年),安祿山入朝,“奏對稱旨”,玄宗重重獎賞,加為驃騎大將軍。三年(744年)三月,授安祿山范陽長史,充任范陽節度使、河北採訪使、平盧節度使,其他職務如舊。胡人任將帥、領節度使,進而兼領節度使等,自安祿山開始。同月,安祿山赴任,玄宗敕令中書門下三品以下正員外郎長官、緒司侍郎、御史中丞於鴻臚寺亭子祖餞。五年(746年),吏部尚書席建侯為河北黜陟使,出巡歸來,上表稱讚安祿山公直、無私、嚴正、奉法。六年(747年)正月二十四日,加授安祿山兼御史大夫。
安祿山到京師朝見玄宗,百計諛媚,上朝後,安祿山先說:“臣生長蕃戎,無異材可用。願以身為陛下死。”玄宗沒有回答,但私下卻非常喜歡。
玄宗又命太子出來與安祿山相見,安祿山對太子不下拜行禮。玄宗左右的人因此責問,安祿山回答道:“臣子是胡人,不懂法度,不知太子是何官職?”玄宗說:“是未來的皇帝。”安祿山說:“臣是愚笨之人,只知道有陛下,不知道有太子。”左右令安祿山趕快拜見太子,安祿山這才下拜。玄宗認為安祿山老實,忠君志誠,更加喜歡,讚賞他純樸。事見唐人姚汝能所著《安祿山事蹟》。
天寶七年(748年)元月,玄宗賞賜安祿山鐵券。天寶九年(750年)五月,玄宗又賜封安祿山為東平郡王。從此開唐朝將帥封王的先例。
安祿山到了晚年,身體相當肥胖,據說體重達350斤,肚皮垂到膝蓋下面。有次安祿山朝見,玄宗指著他的大肚皮笑著說:“你腹中裝的是什麼東西,如此龐大?”安祿山隨口答道:“沒有其它東西,只有一顆忠於陛下您的赤心。”玄宗聽後更是無比喜悅。
因為體重,安祿山走路的時候,總要左右用肩膀抬挽起他的身子才能移步。而玄宗每次叫他跳《胡旋舞》時,他的動作又能敏捷得像風一樣快,令人驚訝。安祿山騎驛馬趕赴京師,一路上各個驛站中間都要築臺以供他換馬用,叫做“大夫換馬臺”。不及時換馬,他所騎的馬就會被他的體重壓死。驛站的人為了買安祿山騎的馬,就用五石重的土袋來試驗,如果能馱的,就用高價買下來,飼養好了等候安祿山來騎。並且還要在馬鞍前再連著放一個小鞍,用來放安祿山的肚子。
安祿山多次到長安,參加宮廷和官場的活動,每次入朝經過龍尾道時,總是南北側目窺察,很久才進殿去。可見他心中對大唐的錦繡河山,已經開始有蠢蠢欲動的念頭,感到天下可圖,朝廷可欺,不免暗生異志。
剛好李林甫攬政,為鞏固相位,杜絕像王忠嗣一類的文武兼備的邊關大帥入朝為相,奪去己寵,向玄宗建議任命蕃將擔任邊關大帥,理由是蕃將既熟習邊疆其它異族的生活、戰鬥習俗,又勇猛善戰,可以使朝廷及早完成統一大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