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實際上,玄宗用來反駁張九齡的例子在邏輯上是不成立的,因為歷史上“王夷甫識石勒”的典故中,王夷甫並沒有看錯人,事實證明他的確眼光獨到。晉朝石勒少年時有大志,曾隨本邑商人到洛陽販賣物品,王衍驚異於他的聲貌,認為此“胡雛”有奇志。王衍字夷甫,時任太尉,喜談老莊,所論義理,隨時更改,時人稱為“口中雌黃”。石勒起兵後,王衍為石勒所俘,甚至勸石勒稱帝,以圖苟活,結果為石勒所殺。
之後雖然張九齡多次固爭,玄宗最終還是赦免了安祿山,為後來的天寶之亂留下了隱患。這樣一來,安祿山反倒因禍得福,雖然暫時丟了官,卻在天子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朝野中也成了知名人物,為其日後的飛黃騰達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回到幽州後,張守珪對安祿山更加另眼看待,給他創造了各種機會立功贖罪,還讓他負責接待朝廷派往幽州的各方面人員。安祿山生性圓滑,諂媚巧言,善於窺伺人情,使出渾身解數,曲意巴結、賄賂朝廷來的官員。不久,安祿山就贏得朝廷各方面的一片讚譽之聲。
一 安祿山的發跡(2)
就在同一年,窣幹也跟安祿山一樣,開始時來運轉。
窣幹,突厥人。據史書記載,窣幹從小瘦弱不堪,頭髮幾乎全部脫落,而且駝背彎腰,單肩上聳,眼睛鼻子長得都不是地方。長大以後,他的相貌變得好看一些,以作戰勇猛、足智多謀而聞名遠近,也因此與安祿山結為好友。
不久,窣幹因欠官府債款,走投無路下,逃到了北邊的奚族地區,被奚族人抓住。奚族人一向排外,預備殺死這個外來人。窣乾急中生智,大聲說:“我是大唐派來與奚王和親的使者,你們殺了我,就惹下了滅族的大禍。”此時唐朝軍威雖然不及太宗時期,但依舊十分強大。奚族人見窣幹一本正經的樣子,信以為真,不敢輕易得罪大唐的使者,就送他去見奚王。窣幹見到奚王,竟然長揖不拜。奚王雖然十分惱怒,卻畏懼大唐的勢力,不敢對窣幹無禮,還以貴賓的禮節接待他,並決定派人隨窣幹去朝拜大唐皇帝。窣幹對奚王說:“你派去的人數目雖然不少,但多是淺薄之徒,這樣的人怎能去見大唐皇帝呢?我聽人說,你手下有一個才幹超群的瑣高,何不讓他去呢?”奚王聽從了窣乾的意見,派瑣高帶著300人跟隨窣幹去朝拜大唐皇帝。這一行人快到盧平的時候,窣幹暗中派人先去通知盧平守將裴休子,煞有介事地報告說:“奚族人派來的精銳將士馬上就要到了,他們嘴上說是朝拜天子,實際是來偷襲盧平,你應該做好準備,先下手為強,幹掉他們。”裴休子相信了窣乾的話,預先佈下埋伏。等奚族使者進入盧平後,唐伏兵一擁而上,將奚族一行人殺了個一乾二淨,單單留下瑣高。
窣幹把瑣高押送到張守珪那裡。張守珪見奚族人中號稱最有才幹的瑣高被抓來了,欣喜異常,認為窣幹為唐朝立了大功,當即在給朝廷的奏摺中對窣幹大加讚賞。在張守珪的全力保薦下,玄宗召見了窣幹,交談後,稱他是世間奇才,當場授予他大將軍、北平太守的職務,並賜名思明。
史思明能夠臨危不懼,隨機應變,這份膽氣,即便在猛將如雲的唐軍中,也是不多見的。史思明的才能和計謀之深也由此可見。安史之亂爆發後,他便成為大唐僅次於安祿山的第二號勁敵。
安祿山和史思明各自有了一次有驚無險的經歷後,官運就開始一路亨通起來。而發現二人的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則開始走下坡路。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六月,降附於###厥的奚、契丹部落,不斷進犯唐邊。幽州鎮將趙堪與白真陀羅假借張守珪之令,讓平盧軍使烏知義率兵攻打潢水(今西遼河,位於今內蒙古翁牛特旗之北)上游北的奚部。烏知義不願出戰,白真陀羅又矯稱皇帝制書,迫其出戰。烏知義被迫領兵出戰,先勝後敗。張守珪聞訊,竟隱瞞敗狀,奏報獲勝。事情洩露後,玄宗命內給事牛仙童前往調查。張守珪重重賄賂了牛仙童,將敗責歸於白真陀羅,迫其自殺。
本來事情到這裡就結束了,但此時牛仙童深受玄宗寵信,為其他宦官嫉妒,共同聯合起來揭發了此事。玄宗得知真相後大怒,詔殺牛仙童。另一名宦官楊思勖負責行刑,將牛仙童“縛于格,箠慘不可勝,乃探心,截手足,剔肉以食,肉盡乃得死”。(《新唐書·卷二百零七·宦官楊思勖傳》)死狀十分悲慘,五代後晉主修唐史的張昭遠和賈緯在描寫這段史實的時候也毛骨悚然,發出了“其殘酷如此”的感嘆。張守珪則因舊功減罪,被貶為括州(治今浙江麗水東南)刺史,到任沒幾天,背部生疽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