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的一支。
與中原作戰失利後,突厥人遷居到金山(阿爾泰山)之南,以遊牧為生。當時柔然汗國強盛,突厥人不得不受其奴役,為他們充當“鐵工”,但勢力漸盛。公元546年,鐵勒部將伐柔然汗國,突厥首領土門率眾擊敗鐵勒,實力大增。土門以為有功,向柔然主求婚。柔然主阿那環不但不許,還辱罵道:“爾是我鍛奴,何敢發是言也!”(《周書·卷五十·突厥傳》)這一句話使柔然汗國遭到了滅國之禍。公元553年,土門發兵擊柔然,趁勢滅掉柔然汗國,自號伊利可汗。自此,建立了突厥政權。突厥建國後,牙帳設在於都斤山(又稱鬱督軍山,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脈)。突厥人以狼為圖騰,帳前大旗稱“狼頭大纛”,在漠北稱雄一時,聲威大振。
突厥初起時,內地正逢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的分裂和###時期,無力應付邊防事務。突厥人強盛後,逐漸驕橫起來,時時闖入內地劫掠財富人口。當時,內地忙於混戰,對北方的威脅無能為力。本來,這是突厥進攻中原最好的時機,幾乎可以說是歷史上遊牧民族的進攻最佳機會——整個中原四分五裂,無比混亂,廣大百姓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這種局面對突厥來說,絕對比後來蒙古南下滅掉宋朝更為有利。然而,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後不久,突厥卻卻因內訌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突厥在阿爾泰山以西,###厥則控制著東起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的廣大地區。突厥的意外分裂,使中原與突厥的戰略對峙發生了根本改變。
###厥趁隋朝立足未穩,從甘肅一帶向隋朝發起大舉進攻,隋文帝不得不發兵抵禦。隋朝對突厥的戰爭基本上還是防禦性的。一戰成功後,隋文帝開始利用突厥內部的矛盾,實行“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策略。中原政治謀略遠比遊牧民族豐富,在隋文帝的一手策劃下,突厥內訌更加劇烈,有限的精力和人力都用在了內耗上,實力大為削弱。但到了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揮霍無度,加上隋軍遠征高麗失敗,國力衰弱,突厥勢力又開始崛起。隋煬帝北巡時,曾被突厥圍困於雁門。隋末群雄並起,北方各路割據勢力為了倚突厥為外援,大都向其稱臣。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時也曾向###厥俯首稱臣。當時突厥號稱“控弦百萬,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隨後統一了中原。突厥趁此時唐朝國力還不十分強大,連年進擾內地,掠奪人口和財富。###厥頡利可汗曾親率大軍15萬入攻幷州,又曾率騎兵10餘萬大掠朔州、進襲太原,關中因此而震動,京都長安被迫戒嚴。唐高祖李淵派秦王李世民率兵前去抵抗。當時關中已下了許多天雨,糧道受阻,將士疲憊,武器受雨,朝廷上下及軍隊中都很憂慮。同年,突厥頡利和突利可汗進軍豳州(今陝西彬縣),唐軍與突厥在豳州五隴阪遭遇,雙方佈陣,準備大戰。李世民單騎來到突厥陣前,先責備頡利同意和親而今又違約,又上前對突利說:“你過去與我結盟,言明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向,何無手足之情!”藉此來離間二位可汗的關係。當夜,李世民趁雨夜突厥軍營,並派使臣再次前去勸說突利休戰。李世民的分化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頡利慾與唐軍決戰,而突利堅決不同意。最後頡利不得不派突利與阿史那思摩來見李世民,請求和親,李世民答應,並與突利結為兄弟。突厥在與唐結盟後撤兵。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剛剛即位,###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率兵10餘萬人直逼長安。大軍駐紮在城外渭水便橋之北,距長安城僅40裡,京師大震,長安戒嚴。太宗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騎至渭水邊,隔渭水與頡利對話,指責頡利負約。不久後唐大軍趕至太宗背後。頡利見唐軍軍容威嚴,又見太宗許以金帛財物,便請求結盟。於是雙方在便橋上殺白馬訂立盟約。突厥領兵而退。這就是有名的“渭水之盟”。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一 貞觀之治(5)
這次事件對太宗震動很大,認為突厥反覆無常,結盟也不足為信,促使太宗決定要徹底剷除突厥。渭水之盟後,太宗加緊了備戰,甚至親自垂範練兵,每日“引諸衛騎兵統將等習射於顯德殿庭”,於是“士卒皆為精銳”。
貞觀二年(628年)四月,###厥突利可汗突然派人來唐,主動請求唐朝援助。原來當時突利可汗在幽州北部建立牙帳,統治東部地區,其治下奚、霄等數十部大多叛變突厥投降唐朝,其叔頡利可汗因此而責備突利可汗。當時薛延陀、回紇打敗了欲谷設,頡利可汗派遣突利可汗前去###,突利可汗戰敗,單騎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