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曹公惡路險,更開北路為大路。”始有潼關。
潼關因水得名。據《水經注》記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潼浪洶洶,故取潼關關名,又稱衝關。這裡南有秦嶺屏障,北有黃河天塹,東有年頭原居高臨下,中有禁溝、原望溝、滿洛川等橫斷東西的天然防線,勢成“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
隋大業七年(611年),移關城於南北連城間的坑獸檻谷,即禁溝口。唐天授二年(691年),又遷隋潼關城於黃、渭河南岸。自東漢以來,潼關便是易守難攻的要塞,正如後世詩人張養浩寫盡了潼關地勢的險峻:“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山河表裡”還有個典故。《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楚之戰前,子犯勸晉文公決戰,說即使打了敗仗,晉國“山河表裡,必無害也”。這裡用此成語,意為潼關形勢異常險要。
潼關是唐帝國首都長安的大門。哥舒翰率軍進駐潼關後,立即加固城防,利用潼關險要的有利地形,深溝高壘,閉關固守。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十一日,安祿山派兒子安慶緒率兵攻打潼關,被哥舒翰擊退。哥舒翰微微舒了一口氣,開頭總算還是不錯。初戰大捷後,哥舒翰立即將矛頭指向了長安的安思順。
前面提過,安思順此人在安祿山謀反前便多次奏報族兄安祿山將要謀反。安祿山起兵反叛後,玄宗因為安思順先已奏報,所以不加問罪。安思順此時已經被解除了節度使的兵權,任戶部尚書。安思順也樂得在長安享清福,然而,哥舒翰卻不想放過他。哥舒翰素來與安思順有矛盾,此時又大權在握,於是就故意偽造了一封安祿山給安思順的信,讓人假裝送信,然後在潼關城門口抓住此人,獻給朝廷。同時還列舉了安思順的7條罪狀,請求玄宗處死安思順。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二 潼關內訌(4)
玄宗對哥舒翰與安思順的舊怨相當清楚,甚至還充當過和事佬讓二人和解過。此時,他不是不明白安思順是被哥舒翰誣陷,但此時正值需要哥舒翰之時,就不得不犧牲安思順了。安思順自然也不甘心坐以待斃,派人賄賂巴結楊國忠,請楊國忠出面求情。然而,玄宗為了籠絡哥舒翰,已經下定了決心。天寶十五年(756年)三月初三,安思順和他的弟弟太僕卿安元貞都被處死,家人流放到嶺南。
哥舒翰受命於危難之際,卻利用國家的危難來對付政敵。如此胸襟之人任唐軍主帥,唐軍不免危矣!後世史學家評論說:“哥舒翰廢疾於家,起專兵柄,20萬眾拒賊關門,軍中之務不親,委任又非其所。及遇羯賊,旋致敗亡,天子以之播遷,自身以之拘執,此皆命帥而不得其人也。”(《舊唐書·卷一百零四·哥舒翰傳》)
楊國忠出力營救安思順不成,開始意識到哥舒翰已經對自己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從此開始畏懼哥舒翰。
當時天下人都認為安祿山叛亂是因為楊國忠驕橫放縱所致,無不對楊國忠切齒痛恨。甚至連安祿山起兵也是以討楊國忠為名,可見楊國忠聲名狼藉到了何等地步。部將王思禮力主殺楊國忠以謝天下,曾經暗中勸哥舒翰說:“安祿山起兵是以誅楊國忠為名。我們應該用漢挫七國之計(指漢景帝殺晁錯一事),您只要留兵3萬守關,率領其餘精銳回京師誅殺楊國忠,大事可成!公以為如何?”哥舒翰搖頭不應。王思禮又道:“若是給皇上上表請求誅殺楊國忠,皇上未必會同意。我願意率領30騎人馬,回長安劫取楊國忠到潼關,如此,公可斬之。”哥舒翰愕然道:“若如此,真是哥舒翰反,不是安祿山反了。此言何可出諸君口?”於是,王思禮不敢再說。事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不久,王思禮與哥舒翰密謀一事便傳到楊國忠的耳朵裡,有人對他說:“現在朝廷重兵都在哥舒翰之手,如果哥舒翰回軍西指,你的性命就難保了。”楊國忠聞言後大為恐懼,急思對策,然後對玄宗說:“兵法‘安不忘危’,潼關雖有重兵把守,但後面再無兵,萬一失利,京師就很危險,請選監牧小兒3000於苑中訓練,以防萬一。”玄宗覺得這話有理,立即讓楊國忠去辦此事。楊國忠迅速招募3000精兵,日夜訓練,由他的親信劍南軍將李福德、劉光庭分別統領。楊國忠還是不放心,又奏請招募10000人屯兵於灞上(今陝西西安東南),由心腹將領杜乾運統領,名義上是抵禦叛軍,實際上卻是為了防備哥舒翰。
哥舒翰得到訊息後,知道楊國忠的部署都是針對自己,怕遭暗算,背後受敵,決定先下手為強。於是上表,奏請將駐紮在灞上的軍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