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感司馬相如“通夜郎道,從夜郎浮船取南越”之策,派唐蒙出使夜郎建立犍為郡,修建“南夷道”。 從成都出發,經眉山、樂山、宜賓、高縣、珙縣、再經今雲南昭通境內威信、鎮雄、貴州赫章、威寧、會澤,南至曲靖、大理,出國抵達緬甸、身毒(印度)、西亞諸國和古羅馬。也即著名的“南絲綢之路”。
犍為郡所轄的朱提,就是今天的昭通。當時,因朱提是天下銀銅主要產地,與中原交流密切,又為進入雲南的第一孔道,已有漢人居住,並有相當的文明程度。
另據三星堆文化研究學者劉少匆先生在其《蜀王杜宇》中考證,蜀王杜宇的故鄉就在昭通。因此,昭通也是三星堆古蜀文明的發源地。
三國時這裡是蜀漢的南方。宋、元、明,這裡被稱為烏蒙。
1731年(雍正九年),清政府大力經營烏蒙。雲南、貴總督鄂爾泰以“烏蒙者不昭不通之甚也!”。“舉前之烏暗者易而昭明”、“後之矇蔽者易而宣通”,奏請雍正皇帝,改烏蒙為昭通。
中國56個民族中,居住在昭通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彝族、苗族、回族、布依族、白族、傈僳族、傣族等。
* 參考資料:
1、 張坦《“窄門”前的石門坎》;
2、 東人達《滇黔川邊基督教文化研究》;
3、 《高原明珠—威寧》;
4、
###的烏蒙情
烏蒙山起自雲南東北昭通地區邊境,主脈縱貫貴州省西北威寧全境,迤邐向西南綿綿
延伸到雲南境內,直抵曲靖一線。東北—西南走向。海拔2300米左右。在雲貴高原中部像屋脊一樣隆起。
雖有金沙江環繞,可惜的是昭通這塊大壩子上幾乎沒有大的河流流過。缺水影響了昭通的發展。烏蒙山人煙稀少、氣候惡劣、山高谷深。1936年,善於奔走的紅二、六軍團來到這裡,紅軍長征走了半個月,硬是走不出烏蒙山。王樹增在《長征》一書中記述:
紅軍官兵們都驚訝烏蒙山之大,因為他們整整轉了10幾天了,仍然看不到出山的路。*
即使今天,昭通地區也是中國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
1995年,###到昭通考察。當地官員在市郊為他精心安排了一個村子,在那裡###感受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繁榮景象。考察中,總理發現附近山上還有一個村子,決定去看一看。官員們說您就不要去了。沒有提前安排,擔心安全得不到保障。朱總理不明白,在自己的國家,那裡還有不安全的地方?總理進了村子,發現村民主要靠土豆為生。走進一戶人家,發現一家三口住在幾根木棍支撐起的茅草蓬裡。家無四壁。
總理問他們中午吃什麼?他們拿出兩個烤的黑乎乎的土豆。同行的總理夫人勞拉問:晚上吃什麼?他們說,還能吃那樣,吃土豆!
總理站在村中,發現7、8歲的孩子還光著屁股滿街走。當地官員看總理哭了,湊過來解釋說,小孩子不穿衣服是這裡的民風民俗。
“扯淡!”###一聲大吼,“8、9歲的孩子上學都要分男女廁所,那裡有這樣的民風民俗!”
剛到昭通的日子
1888年,昭通城大約有5萬居民。鵝卵石鋪就的街道,寬度僅僅容得下一輛牛車經過。豬群在居民門前的汙泥裡打滾。夜裡,全城一片漆黑。只有偶爾響起的幾聲梆子,打破死一般的寂靜……
柏格理他們租住一間帶院子的普通民房。有樓上樓下一共兩個房間。他們把樓上的作為臥室。幾個同學晚上就擠在一張床上。屋內有一把上下樓用的梯子。僅一扇小窗戶,為兩個房間共同擁有。
底樓他們用板壁隔成裡外兩間。裡間當作餐廳和書房,外間用來接待客人和佈道,擺著一張桌子和四把椅子。椅子粗劣無比,柏格理以他詼諧幽默的文筆說到這些椅子:
尤其是椅子,目中無人、直挺挺地站著,還生就一副堅硬異常的本性,拒絕向一切人或事物彎腰。該死的東西!後來這些高傲的、不折腰的椅子被用壞了,得到它們應有的下場。
房屋後面是一個小院,小院的一部分搭有頂棚,做馬廄用。漢族“傭人”在為他們燒飯做菜的時候,馬兒就在小棚裡興致盎然地大嚼玉米。
每天,他們都要到街上去傳教和散發福音小冊子。邰慕廉去繁華的西門。柏格理則去陡街商業區——千總駐兵的大院裡,那裡聚集著城內三教九流的人,做小生意的、說書的、算命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