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4/4 頁)
七溪嶺,是橫臥在永新與寧岡之間的一座高山,山勢險要,樹木茂密,山道狹窄。
山頂上有兩個口子,一個是自古就有的,一個新開的,分別稱為老七溪嶺和新七溪嶺。
是從永新到寧岡的必經之地。
楊如軒在白口設立了前線指揮部後,就親自帶著兩團人馬,向老七溪嶺進發;另一路的一個團是楊池生的部隊,由團長李文彬指揮,從龍源口向新七溪嶺前進。
紅軍得到敵人從永新出動的訊息之後,便立刻回師寧岡。
6月22日,在寧岡新城由陳毅主持召開了軍事會議,詳細研究了殲敵計劃。
會上,圍繞著打不打和怎樣打的問題,展開了熱烈爭論。
有的人認為楊池生的部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而且多為老兵;我們紅軍武器低劣,新兵多,條件差,難以取勝,主張後撤。
十三、三佔永新,粉碎“進剿”(5)
而大多數人認為紅軍有利條件多,戰士覺悟高,很勇敢,兩次打敗楊如軒佔了永新城,士氣高昂;在根據地作戰,以逸待勞,又有廣大群眾支援。
而敵人是勞師遠征,長途行軍,已疲憊不堪,又屢遭紅軍和游擊隊的打擊,士氣低落。
這是關係到根據地能否存亡的一仗,應該堅決打好。
最後,會議決定:“兵分兩路:一路打敵人正面;一路打敵人背後。”
23日,按照部署,朱德帶著二十九團和三十一團一營,趕到新七溪嶺,佔據有利地形,阻擊楊池生部的李文彬團;陳毅、王爾琢帶著二十八團,趕往老七溪嶺,迎擊楊如軒的兩個團;袁文才帶著三十二團一部和永新赤衛大隊,從武功潭一帶側擊敵人。
第二十九團在團長胡少海的帶領下,遵照朱德的命令,首先搶佔了新七溪嶺的制高點望月亭一帶。
當贛軍在李文彬帶領下,向新七溪嶺的制高點殺來時,遭到紅軍的猛烈轟擊,未能得手。
但贛軍不死心,憑著精良的武器和充足的彈藥,不斷髮起攻擊,逐漸佔了優勢,搶佔了紅軍的前沿陣地風車口。
後來,紅軍第三十一團第一營趕來增援,也沒能扭轉局勢。
眼看著敵人潮水般地湧向望月亭時,突然傳來了一個熟悉的喊聲:“堅決把敵人頂回去,絕不能讓他們前進一步!”
隨著這一聲吶喊,只見朱德軍長提著一挺花機關(衝鋒槍的一種),帶著3個警衛員從望月亭上衝下來。
他一到陣地前沿,端起花機關,對準風車口的敵人就猛烈掃射起來。
俗話說“兵隨將令,草隨風”,一點不假。
紅軍戰士在朱軍長大無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