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頁)
特別是,他應當對中蘇關係的破裂承擔主要責任。這次分裂是共產主義遭受的最大挫折。在外交政策方面他儘管取得了一些成就,採取了一些主動行動,但人們也許不會忘掉他最慘重的失敗——失去了中國。
赫魯曉夫是斯大林的徒弟。在斯大林手下,只有適者才能生存。
赫魯曉夫於1918年參加布林什維克黨。當時他24歲1928年他在基輔任黨的低階官員時,烏克蘭的共產黨領導人拉薩爾·卡岡諾維奇注意到了他的才幹。1929年卡岡諾維奇回莫斯科,把赫魯曉夫也帶走了,讓他擔任陸軍中尉。30年代,這兩個人在大清洗中撈到了大量的好處。他們是比斯大林走得更遠的斯大林主義者,因而在政治上青雲直上。赫魯曉夫擔任莫斯科地鐵工程的監督時,由於在工作中不顧鞋上濺汙泥,不怕雙手流鮮血,贏得了吃苦耐勞,可以信賴的聲譽。正是由於有過這麼一段個人經歷,他於1938年被任命為烏克蘭共產黨領導人。
在蘇聯沒有一項工作比消滅民族主義的復興更為艱鉅。
烏克蘭民族主義火焰的餘燼仍在閃爍。在斯大林實行集體農莊化的過程中,有數百萬烏克蘭農民被殺害,因而烏克蘭民族主義的餘燼隨時都可能燃燒起來。赫魯曉夫的任務就是把一切懷有民族主義同情心的人從烏克蘭共產黨內清除出去,加速烏克蘭4000萬居民的俄羅斯化和財產公有化,從而把火種撲滅。
赫魯曉夫在擔任斯大林的欽差大臣時,正值大清洗高潮時期。他的前任在6個月內清洗了1937年選舉的烏克蘭中央委員會中70%的中央委員。斯大林為了加快清洗的步伐,就把赫魯曉夫調去接替他前任的工作。赫魯曉夫沒有辜負他的上司的期望。沒有多久,1937年選舉的166名中央委員只剩下了3名。他還清洗了地方上1/5的黨委書記和數千名普通黨員。
二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軍隊入侵烏克蘭時,烏克蘭人民興高采烈地歡迎他們,把他們奉為解放者,把烏克蘭人民從赫魯曉夫手中解放了出來。1943年德國佔領軍挖掘出的95座“萬人坑”中,發現共有上萬具屍體。根據屍體身上的遺物可以辨明,死者是1937年至1939年間政治清洗的受害者。
根據希特勒—斯大林條約,波蘭是被分割的。德國進攻蘇聯之後,赫魯曉夫任中將。他沒有擔任第一線的指揮官而是當政委,其任務是確保執行斯大林的命令。戰後他又回烏克蘭去處決勾結德國人的偽奸。不多久,他向斯大林誇口說,“那些帶頭的工人中,一半已經被幹掉了。”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但他的影響卻沒有隨之消失。
斯大林時代的教訓瞅魯曉夫意識到,如果他不是處於最高階領導崗位上,或者沒有朝著這個方向發展,那麼他就將成為最高領導手下的犧牲品。智慧給他的啟迪是,如果他沒有能力去打垮自己的對手,或者同自己的敵手一同去消滅別人,那麼他就得同敵手妥協。經驗教他懂得了列寧這樣一句話的價值:“重要的不是去戰勝敵人,而是消滅敵人。”
斯大林去世後不久,立即展開了爭當繼承人的鬥爭。赫魯曉夫在取得共產黨第一書記的職務之後,受到主席團其他成員的嘲笑。秘密警察頭子拉夫連季·貝利亞把他稱作“我們的土豆政治家。”眾所周知,卡岡諾維奇對於赫魯曉夫從中尉躍升到顯赫的地位是不高興的。總理格奧爾基·馬林科夫和斯大林時代的著名外交部長韋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則認為赫魯曉夫“不稱職。”
赫魯曉夫對這一切都耿耿於懷。他著手利用他得到的職權來治服他的對手,正如斯大林在30年前對付他的對手一樣。赫魯曉夫一方面熟悉黨的一套做法,另一方面又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掌握時機的天賦。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毅精神以及毫不留情地爭權奪利的本領,終於在1957年大獲全勝。
他戰勝了與之爭權的對手。其結果是,斯大林去世以後最令人畏懼的貝利亞被逮捕並遭處決。在赫魯曉夫的事業中起過最大推動作用的卡岡諾維奇在地方上擔任一個沒有公開名義的職務。被斯大林指定為接班人的馬林科夫在西伯利亞管理一家小發電廠。而莫洛托夫,這位斯大林時代的著名外交家,則在蒙古烏蘭巴托同外交官們碰杯。
3。5 小丑形象與幽默大師
赫魯曉夫上臺後,西方很多人對他很不習慣。他們物件斯大林那樣嚴肅但秘密地在幕後操縱,控制事態發展的蘇聯領匯入比較習慣。所以,身材粗胖的赫魯曉夫一躍上政治舞臺,使許多人不拿他當一回事。因為他不拘行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