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剛剛享受幸福的童年,開始了成年男子的年齡,違揹我痛苦流淚的雙親,剃除了頭髮和鬍鬚,穿上簡單的衣服,離家走上無家無居的生活。”
他作為隱士生活了六年,放棄一切享受,思考著神和人,生和死。終於有一天他大徹大悟。人所以受苦,就因為他不能滿足內心的慾望。為了不被慾望所煩擾,就必須成為它的主人,必須不斷減少慾望,直到無望而知足。誰達到了無慾的境界,就會死後獲得重生;他的靈魂會在“涅槃”(即不生不滅的境界)中獲得永恆的超脫。
作為大徹大悟的“佛陀”,原來的王子悉達多,走向世人傳播他的新學說,佛教,今天,它和印度教一樣,已成為世界性大宗教之一。
一個龐然大國
宇航員在太空中飛翔,他們看不到金字塔、宮殿、教堂和摩天大樓,但他們卻能夠看見世界最大的建築物,中國的長城。它顯示了巨大的中國所面臨的中心問題:對外抵禦來敵和對內維護統一 — 這正是修建長城的目的。
在從遊獵生活過渡到定居生活的時期,中國內部顯現了很大的時間差別。在黃河流域,人們自公元前4000年就已經生活在農村和小城市中。而從內地卻仍然有遊獵的強悍部族前來襲擊城鄉的居民。中國的社會歷史上很少有和平時期。眾多小的城邦之間頻發戰端。即使當第一位商朝的國王經過長期鬥爭於公元前1500年建立起第一個諸侯國家以後,時局也仍然不能平靜下來。各個地區和城市的大大小小的統治者都有自己的軍隊,根本就不聽從遙遠的國王的政令。國王自己也沒有足夠的手段,在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土中貫徹自己的意志。在後來的一千年裡,這種狀況基本沒有轉變。
這個時期,大多數中國人是貧窮的農民,生活在分散的農村中。他們飼養著犬、豬、羊和雞,使用簡單的石木工具。如果天氣和流竄的盜匪不騷擾他們,他們還可以勉強生活。否則就會陷入飢寒交迫的苦難之中。
但城裡人的生活卻不是這樣。那裡已經有了富裕的居民,住在木房子裡,身穿麻、毛甚至是絲制服裝。而且還握有青銅武器和首飾。在城市中還發展了漢字,其基本造型至今沒有多大變化。
中國人篤信神靈和祖先,因為他們相信,人的精神死後仍然存在。為了給神靈留下好印象,為陰間的家人造福,他就必須在生前有所供奉。犧牲品大多是牲畜,在個別情況下也有活人。
和印度一樣,大約在公元前500年,中國也出現了一個批評時政的人:孔子。他不是一個王子,但卻是一個高官的兒子。本人也曾為官,但到了35歲時被開除,因為他過於坦率表達自己的觀點,根據他的看法,這個國家弊端甚多 — 有異端邪說的人即使在兩千五百年前,也是上司的眼中釘。而實際上,孔子的想法對國家是善意的。他希望有一個統一的國家,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相互間沒有爭鬥和戰爭。在這個國家裡所有的人都應該參與國家生活,併為之工作,這樣,人們就可以和平共處了。他只是口頭傳播的學說,首先是關於和平共處的學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他的核心警句。
孔子的出發點是,人之初,性本善。因此就必須設法,使其保持下去。首先要改善家庭的生活條件,孩子們必須學會相互尊重和相互愛戴。對孔子來說,家庭就是“人之根基”。就像父親對待家庭那樣,王侯們也應該在道德上成為臣民的榜樣。
當他的弟子問他,應如何對待神靈和祖先時,孔子回答說,照顧周圍的人,比照顧神靈和祖先更為重要。
他的學說對中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影響,主要是在漢代(公元前206年 — 公元后220年)。漢朝的第一任皇帝,經常去拜偈至今存在的孔子陵墓,並讓人在孔子的家鄉修建廟宇。從此以後,孔子就被奉為聖人。
孔教從中國傳播到整個亞洲。直到今日,它仍然是那裡的重要宗教信仰。
現代世界的基礎
Demokratie(民主)、Philosophie(哲學)、Gymnasium(中學)、Bibliothek(圖書館)、Theater(劇院)、Musik(音樂)、Architekt(建築)、Mathematik(數學)、Biologie(生物)、Arzt(醫生),等詞,都是我們日常所用的詞彙,但卻很少想過它們的來源。實際上,它們都是來自古希臘,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古老的希臘人”都為我們留下了什麼:政治、科學、藝術和文學的基礎。
如果我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