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違者即予最嚴厲處罰〃。
塞克特與蔣介石不同。蔣用慣了權威。塞克特卻能把他充滿威嚇的講話,包上一層理論的面紗。
在給塞克特的回信中,蔣寫下了〃拜讀之下,感佩無已,吾人於此相別之後,惜相見已晚,而又不能常住一處為悵也〃等語句,求教之切,溢於言表。
蔣介石下決心用塞克特。
但塞克特目標太大。德國政府怕出現麻煩,最初不同意塞克特來華。蔣軟硬兼施,威脅說塞氏不來,將聘請法國顧問。當時德、法正是死對頭。德國政府出於在華權益的考慮,只有同意。塞克特來華不僅擔任總顧問之職,還被委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職務:〃委員長委託人〃──即蔣介石的代理人。
在這方面,蔣介石身邊的塞克特與博古身邊的李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塞克特1934年4月到上海,李德1933年9月到瑞金。塞氏晚一些,但兩人〃下馬伊始〃便獲得了極大權力。
塞克特以〃委員長委託人〃身份出面,可以代表蔣與國民政府各機關首腦談話,地位僅次於蔣。南京政府的軍政部長、陸軍訓練總監等高階官員,也須親自到蔣的官邸向塞氏請教;而且規定每星期二、五上午10時至12時,還需事前登記,過時不候。
。§虹§橋書§吧§
第55節:〃圍剿〃(46)
李德所處的條件當然比塞克特差得多。但瑞金的中共中央首腦人物也須一批批魚貫進入李德住的〃獨立房子〃開會,決定大政方針。
瑞金有個〃太上皇〃,南京也有個〃太上皇〃。皆是國共雙方迎菩薩一般自己請進來、供起來的。
蔣最初不想讓魏採爾走。在〃剿共〃方面魏氏的能力是突出的。其嫻熟的規劃技巧和作戰經驗還頗有可用之處。蔣的原意是想具體事務讓魏採爾繼續負責,全面的軍事、政治、外交籌劃交塞克特。但魏採爾一付一山不容二虎之勢,塞克特剛到上海,他便立即到南昌向蔣辭行,多一天也不待,也許也是一種東方人不甚理解的普魯士精神。蔣無法,也只好讓他走掉。
魏採爾與塞克特的交接在1934年4月11日。這一日以前諸事皆歸魏採爾, 這一日以後,便都歸塞克特了。
兩人交接前一天,陳誠指揮十一個師發起了廣昌戰鬥。
所以認為碉堡政策是塞克特出的主意的人們,完全沒有根據。塞克特上任時,蔣介石的第五次〃圍剿〃已經發起了七個半月,碉堡政策早已執行,蘇區周圍的碉堡已經成千上萬了。塞克特對蔣介石的幫助主要不在〃圍剿〃紅軍,而在德國的軍國主義建軍方針和思想。
他在給蔣介石的第一封信中,就提出所謂〃中國建軍的三項中心思想〃:
一,軍隊為統治權之基礎;
二,軍隊之威力,在於素質之優良;
三,軍隊之作戰潛能,基於軍官團教育之培養。
這三條皆來自典型的普魯士軍國主義:以軍官團為國家核心。
這三條影響了蔣介石一生。
人們說,在普魯士軍隊擁有一個國家,而不是國家擁有一支軍隊。俾斯麥以〃鐵血政策〃統一德國後,普魯士的軍閥制度和軍國主義精神影響和滲透到整個德國。對德國人來說,軍事力量是人類生存的最高形式。近代以來沒有哪個歐洲國家像德國那樣崇尚武力、崇尚〃鐵與血〃。
當時在德國流行一種明信片,上面印著德王弗里德里希、首相俾斯麥、總統興登堡和元首希特勒的肖像,文字說明是:〃國王所征服的,由親王建成,元帥保衛、士兵拯救和統一。〃再清楚不過地顯露德國由普魯士軍國主義演變到希特勒法西斯主義的全過程。
塞克特專門使蔣介石認識軍事強權在國家政治中的巨大作用。他提倡〃堅強的、一心一德的領導〃,聲稱只有這種一元化的領導才能夠〃對涉及經濟、財政,首先是民眾教育與宣傳等每一項國家措施加以通盤考慮〃。
這些理論,使崇尚鐵腕與獨裁的蔣介石有茅塞頓開之感。
蔣介石很早就想留學德國。1912年,26歲的蔣介石主使人刺殺陳其美的政敵、光復會重要領導人陶成章。孫中山通緝殺人兇手,蔣介石只得避往日本。可嘆陶成章在義和團運動時期曾兩次潛入北京,圖伺機刺殺慈禧太后而未成,最後竟死在蔣介石派的刺客王竹卿手裡。蔣在日避居期間專習德文,為留學德國做準備。第二年春本擬留學德國,因孫中山命其留滬聽命,留德未成。
◇歡◇迎訪◇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