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頁)
於是有人便說: 第五次〃圍剿〃與反〃圍剿〃是一場德國人之間的戰爭。
這些人喜歡用白描去圖解歷史。以為歷史脈絡盡在幾根簡單的線條之間。他們把中國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武裝的反革命〃圍剿〃武裝的革命看得過於簡單了。
中國近代史上,自在戰爭中使用了洋槍洋炮以後,便多見德國顧問的身影。驚天動地的甲午戰爭黃海大海戰,旗艦〃定遠〃號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旁邊,就立著個德國顧問漢納根。
比這更早,明末清初就有耶穌會傳教士德國人夏爾,先幫助明末朝庭製造火炮防衛滿人進攻,後幫助清初朝庭製造火炮鎮壓漢人反抗。
德國人以其精於兵器製造、精於軍事學術著稱於世。
也精於顧問之道。
所以便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凡爾賽和約》第179條規定: 禁止德國國民在外國軍隊及其學校擔任顧問與教官之職。
這條規定很快就名存實亡。
孫中山很早就請過德國顧問。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同年10月特意訪問當時仍屬於德國租借地的膠州,在對大學生的演講中特別稱讚了青島的建設和管理,並提出應將德國作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榜樣。1917年3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火正熾,孫中山明確表示中國不會參加協約國,與德國為敵。一戰結束後,1921年孫中山派代表赴德國,表示願借重德國的技術與人才協助中國發展。德國政府當時基於現實考慮,未同意與南方的廣州政府建立正式關係;但此後孫中山以私人名義秘密聘請了多位德國顧問,逐漸開始在廣東提供服務。一直到1923年1月簽署《孫文越飛宣言》,孫中山才徹底將其目光由德國轉向蘇俄。
▲虹▲橋▲書▲吧▲BOOK。▲
第52節:〃圍剿〃(43)
孫中山用蘇俄顧問取代德國顧問,蔣介石卻反過來,用德國顧問取代了蘇俄顧問。
1927年蔣介石〃清黨〃、驅逐蘇俄顧問並終止聯俄政策,使德國獲得對中國施加影響的最好時機。從1928年直至1938年,十年間共有135 名德國軍事顧問在南京蔣介石的國民政府任職。
蔣介石很早就對德國頗感興趣。1923年他率團訪問蘇聯時,在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會議上發表演說,提出在德國和中國革命勝利之後,簽署俄、德、中三國聯盟:〃靠德國人民的科學實力,中國的革命成功, 俄國同志的革命精神和俄國的農產品,我們就不難完成世界革命,我們就能消滅世界上的資本主義制度〃。其實比蔣介石的〃俄、德、中聯盟〃建議更早,1907年德國議會就提議建立〃美-德-中〃三角關係,以便補償德國在歐洲大陸所處的孤立地位。正是這種地位,迫使德國政府以〃和平的〃的經濟政策取代原先的擴張政策,德國國內媒體上甚至出現了將膠州灣歸還中國的言論。
就蔣介石而言,當時他不是執政者,所以是個革命者。那時的蔣介石,還主要是從世界革命的角度,看待中國與德國結盟。
後來成了執政者、扼殺革命者、江浙財團利益保護者,不再想與蘇俄結盟了,對德國的興趣卻有增無減。這除了對領袖的狂熱崇拜和獨裁統治與德國相類似外,主要還是為德國軍事化、中央化和工業化所吸引。他要依靠德國顧問的作用,擴大南京中央政府的軍事和政治權威。
蔣介石聘請的第一個德國顧問是馬克斯·鮑爾。
鮑爾是德國軍隊總參謀部的上校軍官,重炮專家,軍事獨裁者魯登道夫的得力助手,曾參與1920年3月魯登道夫策劃企圖推翻魏瑪共和國的卡帕暴動。 暴動失敗後流亡國外,在西歐、南美各國出任軍事顧問。到中國見蔣介石以前,此人甚至在蘇聯紅軍炮兵中幹過一段時間。
鮑爾也精於顧問之道。1928年來中國,正逢蔣介石下野,他便幫助張作霖設計軍事計劃。但其本人後來一直否認此事。蔣介石北伐成功,東北易幟進入倒數計時,他便堂堂正正地做起了蔣介石的總顧問。
蔣介石與鮑爾關係不錯。鮑爾主張將軍政大權集中於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以大刀闊斧手段剷除一切離心力量,進行一切加強中央權威的必要改革,深得蔣之讚許。鮑爾此人也很怪。他並不把自己限制在軍事事務上,更多地把自己看成一名工業和經濟顧問,而不是軍事顧問。他說:〃除非先建立一個國有化的工業體系,否則根本談不上建立一支國有化的軍隊〃。但他沒有更多時間展現頭腦中那些主意了。與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