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頁)
匆匆忙忙地變成了兒孫滿堂的風燭殘年的家長,誰也不明白他們怎麼會有時間衰老的。人們憑直覺把他們分成兩類:好的中國人和壞的中國人。壞的中國人躲在港口的陰暗角落裡,象國王似的吃喝,或者坐在桌子上對著一盤葵花籽燴老鼠肉較然死去,人們懷疑他們是些拐賣女人和無所不賣的人販子。好的中國人是那些開洗衣店的,他們繼承了一種神聖的科學,把舊襯衣退還顧客時洗得比新襯衣還要乾淨,領口和袖口熨得就象剛剛攤平的聖餅。在燈謎賽上擊敗七十二名訓練有素的對手的,就是這些好中國人中的一員。
費爾米納頭昏腦漲地念出那個名字的時候,誰也沒聽懂。不僅因為那是個聞所未聞的名字,而且說來說去誰也拿不準中國人到底叫什麼名字。好在大可不必為此榮神,那位獲獎的中國人已經從包廂後面出現了,臉上掛著中國人提早回家時那種會心的微笑。他對獲勝十拿九穩,特意穿著那件過春節時才穿的黃色絲綢襯衣去了。在不相信他是作者的人們的震耳噓聲中,他接過那朵十八K的金蘭花幸福地吻了吻。他在中央站了一會兒,象他們的聖母——顯然不如我們的聖母那麼做作——的使徒那樣鎮靜自如。當起哄聲第一次停下來的時候,他把獲獎的詩句唸了一遍。誰也沒有聽懂。但當又一陣噓聲停歇時,費爾米納用動人的失了音的嗓子冷靜地重新朗讀了一遍,第一句詩就使人驚歎叫絕。那是一首最正統的高蹈派十四行詩,完美無缺,通篇貫穿著一股沁人肌膚的靈感,彷彿是一位高手幫他捉刀的。唯一有點道理的解釋是,某位大詩人有意要同這個燈謎賽開個玩笑,而這位中國人則抱著至死不洩露秘密的決。已去幫他開這個玩笑。商報——我們的傳統報紙,試圖挽救公民的聲譽,發表了一篇與其說是引經據典不如說是生吞活剝的關於中國人的悠久歷史,他們在加勒比地區的文化影響以及他們有資格參加燈謎賽的雜文。雜文的作者毫不懷疑十四行詩的作者就是那位自稱是作者的人,他直截了當地從題目開始引證:
《中國人人皆詩人》。陰謀的策劃者們——如果有過陰謀的話——就跟這個秘密一起爛在墳墓裡了。獲獎的這位中國人活到東方人的天年後死了,至死沒有作出交代。他和那朵金蘭花一起,裝進棺材埋葬了,但也帶著沒有獲得有生之年唯一渴望的東西的痛苦,他唯一的渴念是詩人的令名。為此之故,報界又丟擲了早已被忘卻的燈謎事件,並配上由手捧金盃的臃腫少女組成的插圖,再版了那首十四行詩,詩界的守護神藉此機會恢復事情的本來面目:新的一代覺得那首十四行詩味同嚼蠟,由此證明那首詩的確出自這位已故的中國人的手筆。
在阿里薩的記憶中,始終把那天坐在他旁邊的一位濃妝豔抹的陌生女人和這幕鬧劇聯絡在一起。競賽開始的時候他還注意過她,後來由於在膽戰心驚地等待,又把她忘記了。她那珍珠母般的白皙面板,富態女人身上飄出來的馨香,她那用一朵假洋玉蘭花遮掩著的女高音歌唱家般的巨大的胸部,引起了他的注意。她身穿一件把身體裹得很緊的黑天鵝絨長袍,黑得跟她那急顛顛。熱辣辣的眼珠似的。她的頭髮更黑,用一把吉卜賽女郎的梳子別在後頸上。耳朵上垂著耳環,脖子上掛著跟耳環風格相同的項鍊,根根手指上戴著一模一樣的戒指,所有的首飾都是用閃閃發亮的泡泡釘做的,右臉頰上有顆痣,用口紅塗抹過了。在最後那陣嘈雜的掌聲中,她帶著發自內心的抑鬱,看了看阿里薩。
“相信我吧,我心裡真不是滋味兒。”她對他說。
阿里薩渾身一震,倒不是被這種應該得到的同情所感到,而是由於有人洞悉他的秘密而吃驚。她向他說明:
“我在開獎時發現,當時你領口上的那朵花在不住地顫動。”
她拿出手中的長毛絨出茶花向他示意,並向他敞開了心扉:
“因此我才把我那一朵摘了下來。”她說。
本來阿里薩眼看就要因受挫而掉淚了,但出於夜生活狩獵者的直覺,精神陡然一振。
“讓咱們找個地方去同聲一哭吧。”他對她說。
他陪她回家。走到劇院大門口時,差不多已是午夜。街上人跡責無,他勸說她請他去喝杯白蘭地,一起欣賞她提到過的十多年來積累起來的關於社交活動的剪報和照片集。這種花招在當時已經不新鮮了,但這一次他是被動的,因為在他們離開國家劇院的時候她就談起她的影集。他們進了她的家。阿里薩在客廳裡首先觀察到的是,臥室的門正敞開著,床很大,鋪設華麗,古銅色的床上鋪著織錦鍛床罩。他惶然了。她大概察覺到他的神情,趕快搶在他前面穿過客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