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論那個地方根本沒有水。所以,我覺得歸納和演繹都是不可信的,一切歸納和演繹都可能使我們的認識偏離真理。”話音剛落,這個同學便受到了身邊人的一致圍剿,而他卻始終固執己見。最後,其中一位女生質問他:“你有本事就在期末考試的答卷上把你剛才的觀點寫下來!”
我這麼說並不是贊同那個“異類學生”的觀點,我也相信他期末考試的時候絕對不可能這樣天馬行空地作答,但是,如果這群年輕人來我的公司面試,我只會聘用他一個人。一個經過獨立思考而堅持錯誤觀點的人比一個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確觀點的人更值得肯定,因為前者的人格才是獨立的,獨立的人格理應比一切都更重要。人格之獨立,說起來似乎非常輕巧,可真正能夠堅持這一點又談何容易?在某些特殊時期能像陳寅恪一樣獨立思考並堅持自己觀點的人能有幾個呢?更多的人為了迎合現實的需要而放棄了自己學術良心。很多著名的科學家都盲目地去尋找畝產十萬斤的科學根據,這樣的科學家還能做出什麼學術成果呢?
優優書盟 UUTXt。com 詮汶自板閱鍍
悠悠書盟歡迎您 終極關懷 字數:1373
在中國,大學學子歷來被看作是國家的棟樑、社會改革的先鋒、民族振興的希望。他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宋代的太學生陳東、明代的東林學士、清末的“公車上書”,都曾在中華民族的興衰史上書寫過動人的篇章。“五四”以來,大學生們更是關注天下興亡,以身作則,成為社會進步的先驅和驕傲,即便是在新中國也敢為天下先,成為社會中不可多得的理想主義者,並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上個世紀80年代末的大學生活是我不曾擁有卻無比神往的。那個時候的大學生關心更多的不是自己的就業,而是一些看上去跟自己毫無關係的問題,譬如尼采的哲學,歐洲思想啟蒙時期的偉大著述,以及對於中國歷史和現實的反思,等等。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幾乎與任何功利目的無關,但是這種思考卻直接影響著文化和社會的未來,所以被稱為終極關懷。
20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大學生的這種非功利的歷史使命感迅速消退了。大學生面對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就業被放在了大學生活最重要的位置,對於哲學、歷史、社會等問題的思索變得越來越舉足輕重,甚至如果有人拿一本尼采或者哈耶克的著作去自習室,宿舍的同學還會覺得他是吃飽了撐的。與此同時,淺薄粗俗的東西開始在大學大行其道。北大百年校慶的時候請來了郭富城,復旦百年校慶的時候請來了劉德華,在演藝圈混出點名堂的人輕而易舉就成為了大學特聘教授,而池莉甚至木子美那些矯揉造作的文字也成為了很多大學生心中的文化圖騰。於是,一批又一批的思想侏儒從大學的流水線上生產出來。
在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任何一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膚淺或者深刻,但是,我覺得大學生有理由讓自己更有深度,也有理由承擔更多的歷史使命。大學生不但應該接受系統的思維訓練,具備獨立思考、深入分析的能力,而且應該用思想的深度來將自己和非大學生區別開來。雖然大學生越來越普遍,但是,大學生作為一個整體仍然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知識精英階層,如果這個群體的人集體性地淹沒在了膚淺、浮躁和低階趣味裡,那誰來思考更深刻更宏觀的問題呢?
要做一個思想深刻的人,以下兩個方面是缺一不可的:第一,多看有思想深度的書;第二,將自己的思想植根於現實的土壤。
這裡所說的書並不是跟專業知識、畢業求職有直接關係的書,而是說哲學、政治、歷史、社會學等多個領域的書籍。不是隻有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才能研讀弗洛伊德,也不是隻有近現代歷史專業的學生才有必要翻看《獨秀文存》。這些書籍並不能給你一種直接的工作技巧和專業技能,但是,它們能讓你更好地瞭解自己、瞭解社會。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此處的“書”雖然可以做相當寬泛的理解,但是我想應該不是指《ASP網路開發技術》、《微觀經濟學19講》之類的書籍吧。
在“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的同時,還應該與社會現實為友。讀大學的目的不應該只是畢業後能夠勝任一份理想的工作,因為走出校門以後將要面對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整個紛繁複雜的社會。如果沒有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如果自己的視野只侷限於自己的利益範圍之內,那他只會被這個社會孤立在非常狹小的空間裡。對現實的關注不一定能夠讓你得到什麼,社會也不一定會因為你的關注而發生什麼改變,但是,如果誰都不來關注,那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