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實上,很多用人單位寧願要不知名大學的畢業生,也不要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早在2002年的“北京春季人才招聘會”上,一些知名公司就對名校學生敲響了警鐘。該年美國特路普國際公司北京代表處的招聘條件上就打出了“北大、清華畢業生一概免談”的啟事,公司北京代表處吳沁玫的理由是:“公司曾經用過北大清華的學生,都不成功。”
而根據最近進行的一項對中化集團、西安鐵路、光通偉業等國內50家企業的調查顯示,這些企業中對北大畢業生表示“印象非常好”的只有28%,但是表示“堅決不招聘北大畢業生”的企業卻達到了34%。
對北大、清華的畢業生進行集體拒絕的做法未免有點兒矯枉過正,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名牌大學畢業生存在一些比較普遍的問題:大學期間並沒有比其他學校的學生多學些東西,但是非常自以為是,找工作的時候漫天要價,到了工作崗位以後態度孤傲,不能很好地融入工作團隊,對公司和同事非常挑剔,稍有不順就辭職走人……這些方面是重點大學,尤其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畢業以後應該注意的。
我有意弱化了名牌大學、重點大學和其他一般院校的區別,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走入“學校虛無主義”的極端,認為反正學校好壞一個樣,所以就乾脆混日子。如果你們學校聲名顯赫,你就應該更充分地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讓自己具備與學校實力相當的個人素質,這樣的話你們學校的優勢才可能成為你就業和創業的優勢。如果你們學校毫無名氣,你就更加應該笨鳥先飛。畢竟,我所說的“學校無高低”這句話是以你比重點大學的學生更加努力為前提的。
事實上每所大學都有其自身的特色,這是不能單從一個整體上好與壞的角度來衡量的。所以,在校大學生應該充分認識並利用自己大學的特色,選擇考研報考學校的時候更加應該慎重考慮。不能僅從大學的綜合排名考慮,甚至不能僅從學校本身來考慮,而應該綜合考慮學校實力、專業特點、學校歷史、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因素。
uU書擝 UuTXt。COm 全文自扳閱鍍
悠悠書盟歡迎您 綜合3 字數:22557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第一部分
不可一業不專,不可只專一業
四、不可一業不專,不可只專一業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無法逃離這樣一個問題的拷問:社會需要的究竟是專才還是通才?十個百分之十和一個百分之百,究竟哪一個在社會上更受歡迎?
在學生得出答案之前,很多大學已經為學生做出了選擇。繼上海交大、深圳大學等少數高校率先開始實行通才教育以來,通才教育正在越來越多的高校找到知音,只按院系不按專業招生的做法變得越來越普及。甚至有很多學校將自己的優勢學科強加給完全不相關專業的學生,譬如鐵道學院讓外語系的學鐵路交通,地質大學讓法學院的學地質構造,似乎這樣一來自己的學生就全部是通才了。
可是,什麼才是通才呢?要通曉多少個領域算得上是通才呢?每個人都不可能真正做到通曉一切,儘管李敖自稱“天文地理無所不知,三教九流無所不曉”,但他肯定有很多不太明白的地方。所以,通才的“通”肯定是有個限度的。但這個限度是什麼呢?任何一所實行通才教育的大學都沒有給出答案。
事實上很多大學在做出實施通才教育這一決定的時候未必經過了審慎的考慮,也可能他們考慮的出發點不一定是學生的就業和創業。很多大學決策層的人根本沒有過校園圍牆以外的工作經歷,對於別人的這種經歷又未必感興趣,所以他們其實並不知道社會真正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只是突然發現“通才教育”這個詞語非常流行也非常適合用來撈取政績,於是爭先恐後地出臺了通才教育的相關措施。至於什麼是通才、學生能不能成為通才,這是他們來不及去考慮的。
在這樣一種形勢下,大學生究竟應該按部就班地等著被學校培養成所謂的通才,還是應該自主地選擇一條更適合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呢?如果是選擇後者,那又該走一條什麼樣的道路呢?
幾乎在任何一個搜尋引擎輸入“專才”和“通才”這兩個關鍵詞,都能找出一大堆論述二者關係的文章,很多場大學生辯論賽也曾將這個命題作為辯論的主題。可是,這一切都並不能給面臨就業問題的大學生具體性的指導和建議。辯論賽基本上都是一個極端的錯誤對壘另一個極端的錯誤,無甚指導意義自不待言。而很多專門論述二者關係的文章卻過於中庸,容易犯“各打五十大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