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頁)
給我的錢都已用完,而我還得吃飯啊!所以只好把傢俱都賣掉了,而且想把這房子也賣掉。拿到房款以後我可能回重慶老家吧。”
聽完這席話,我才仔細地看了看楊小姐的臉:五官都長得非常俊俏,可是膚色已經非常黯淡了。雖然用了很多的化妝品,但仍然能察覺出她臉上的那份憔悴與無奈。雖然只有三十多歲,但是眼角已經明顯佈滿了皺紋,兩鬢似乎還有了些許的白髮。
突然間我想起了《紅樓夢》裡的一句詩: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不知道這樣的詩句用在眼前的楊小姐身上,這算不算是對林黛玉的一種褻瀆?
而楊小姐的這份憔悴、無奈和悲涼,又將在多少個後來的大學生身上重演?
十一、考研:痛苦的安樂死
在當今的大學校園,“考研”可能算得上是最流行的一個詞語了。隨著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和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膨脹,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的行列,有些人可能從進入大學的第一天開始便在考慮考研的事情了。各種考研輔導班的廣告貼滿了大學的每一個角落,一些自稱考研猜題大師的所謂著名教授像明星一樣四處走穴,並受到了比明星更熱烈的追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考研越來越成為大學生的第二次高考。高中生都在高考的指揮棒下過著應試的生活,而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也將自己的大學四年交給了研究生入學考試。
有一家網站針對很多畢業生優先選擇考研的原因進行過調查,結果如下圖所示:
從圖中資料可以看出,大部分人選擇考研是為了追求更大的發展或者規避當前的就業壓力。可是,考研真能規避就業壓力嗎?如果能,那考研又究竟是不是唯一的或者最好的途徑?拿個碩士學位就一定能夠讓自己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嗎?在用人單位的心目中,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間是不是真的存在那麼大的落差?對於放棄考研的人來說,如何才能讓自己在職場上絲毫不遜於研究生?對於考上研究生的人來說,如何才能讓自己比本科生不只是多擁有一張文憑?
考研不是趕集
中國人都喜歡湊熱鬧,心理學上的“從眾心理”在中國人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魯迅曾經打了個比方:某人在路上吐一口痰,然後找兩個人盯著看,過一會兒就會有很多人來圍著看,再過一會兒還會有很多站在外面的人削尖腦袋擠進去看。
這幾年的考研熱也很有點兒這種味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到考研的行列,校園裡到處都可以感受到考研的氣氛,所以,考研似乎就成為了一種時髦,不考研似乎就落伍了,就成為不積極進取而自甘墮落的表現了。很多人僅僅因為看到身邊的人都要考研而決定自己也要考研,而對於自己考研的必要性、現實性和考研的目的都沒有深入的思考和認識。這種考試的盲目性不一定會導致考試的失敗,但絕對會浪費最寶貴的青春。對於二十多歲的大學生來說,沒有比浪費青春更失敗的事情了。
考場不是集市,所以也沒有必要像趕集一樣加入到考研的行列。趕集尚且需要知道自己家裡缺些什麼,以免花錢買了無用的東西,而考研就更加需要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考研了。
/*81*/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第三部分
刻舟求劍的考研邏輯
刻舟求劍的考研邏輯
有些人選擇考研純粹是迫於就業的壓力,覺得目前本科畢業的時候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過兩三年拿到碩士學位以後就勝券在握了。抱有這種想法的人肯定沒有認真學過馬哲,所以犯了典型的形而上學的錯誤,用一成不變的觀點而非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市場貨幣需求總量是一定的,發行的貨幣越少,單位貨幣就越值錢,而發行得越多,單位貨幣就越不值錢,即所謂“通貨膨脹”。如果說市場對於人才的需求相當於市場貨幣需求,那麼,中國這些年明顯已經通貨膨脹了,而且還在繼續膨脹下去。近五年來,研究生招生規模平均每年增長22。9%。1998年,研究生招生規模是7。2萬人,而2003年是26。89萬人,2004年是33萬人。教育部官員也曾公開表示,2003年以後,研究生規模連續三年以30%的速度增加,2005年全國在校研究生人數將突破100萬人。
每個人都只相當於面值恆定的紙幣而已,伴隨著通貨不斷膨脹,每個大學生的“購買力”必然不斷下降。研究生擴招的速度是30%,也就意味著碩士學位貶值的速度是30%。所以,幾年以後的研究生和現在的研究生比較起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