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2/4 頁)
平,不僅如此,他讓中國這部車子跑起來了。這部車子不是沿著鎖國的方向,而是沿著開國的方向疾馳著。可以說鄧小平是在幹前無古人的事業。”
竹內實教授的分析自有其一定的道理。1980年,他在新出版的《友好易,理解難》一書中,又對鄧小平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在日本8天的訪問和給日本人民留下的印象作了全面客觀的紀實描述,並對鄧小平訪日作了高度評價,稱“鄧小平在日本掀起了一股‘鄧颱風’”。他說:“宛如颱風經過一樣,鄧小平副總理訪問了日本,日程安排顯示了他的精力十分充沛。颱風過後,我們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仰望那爽朗、萬里無雲的晴空,品味出秋天到了。這場‘鄧颱風’,究竟給我們日本人留下了什麼呢?”
是啊,鄧小平給日本人留下了什麼呢?給中日關係留下了什麼呢?
1978年10月25日下午4點,一場世界矚目的“西歐式”的記者招待會在日本東京日比谷的日本記者俱樂部拉開了序幕。
今天的主角又是鄧小平。
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在出訪時第一次同意以“西歐方式”同記者見面。
參加記者招待會的400多名記者分別來自時事社、共同社、路透社、合眾國際社、美聯社、法新社、德新社等世界上著名的通訊社,用新聞界的行話來講,都是些提問尖銳毫不留情的“主兒”。
因為是中共領導人第一次召開這樣的記者招待會。那些善於鑽牛角尖見縫插針、企圖從鄧小平的即席回答中尋找破綻的西方記者們個個摩拳擦掌,想考一考中國人。
但在鄧小平自信、從容、巧妙的回答中,他們紛紛“失望”了。
招待會一開始,鄧小平在簡短地概略性地評價《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歷史意義,和反霸問題、中國的內外政策問題之後,站起來攤開雙手,微笑著來了一句:“如果我的回答有錯誤,請大家批評。”
這樣一來,會場更加活躍。
時事社記者第一個提問:“在剛才的講話中,您說由於霸權主義存在,就有世界大戰的危險。不過,我國採取全方位外交,要同所有國家友好相處。您認為兩國對世界形勢的認識有沒有分歧呢?”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日本政府也一直是在躲躲閃閃,態度並不十分明朗。既然日本記者首先把這個問題提到桌面上,鄧小平也就毫不客氣,直言不諱地說出了中方的觀點:“反對霸權主義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核心。因為我們要和平友好,謀求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安全,謀求世界的和平與安全,不反霸是不行的。按照《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包含的意義來說,我想,如果有人把霸權強加在日本頭上,恐怕日本人民也不會贊成。”
鄧小平巧妙的一針見血的回答讓日本記者無話可說,信服地點點頭。
當一位記者提出亞洲緊張地局勢的中心在朝鮮和越南時,鄧小平以其廣闊的歷史視野,談到了被人分裂的國家需要統一的問題。
鄧小平說:“我們歷來認為,人為地把一個國家一分為二,分割開來這個問題遲早要解決。兩個越南的問題解決了。儘管越南現在反對我們,但是,它解決自己國家的統一,這是正義的。除了‘兩個朝鮮’之外,還有兩個德國,‘兩個中國’,是不是還有一個一國有百分之一的日本的問題。這些問題總是要解決的。十年解決不了,一百年,一百年解決不了,一千年總能解決了吧!這種民族願望,這個潮流是不可抗拒的。”
鄧小平講的“是不是還有一個一國有百分之一的日本的問題”,是指日本北方四島問題。對於鄧小平的這個講話,日本《朝日新聞》評論說,它“充分顯示出了鄧小平真不愧為偉大人物的風度”。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一位日本記者提出了中日雙方早先約定的這次中日雙方都不涉及的問題———“尖閣列島”(中國稱之為“釣魚島”)的歸屬問題。
尖閣列島,中國稱釣魚島,是中國臺灣省的附屬島嶼,自然屬於中國領土。甲午戰爭後被割讓給日本。1972年9月田中角榮訪華時,曾要求周恩來明確該島的歸屬權。當時,為了不讓這個一時難於解決的問題成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障礙,周恩來表示:“現在還是不要討論,地圖上又沒有標。出了石油就成問題了。”對此,日方也表示同意。1978年8月,日本外相園田直在北京又同鄧小平討論了這個問題。當時,正值雙方就中國漁民在該島周圍海面捕魚問題進行交涉後不久,日方想趁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之際,一鼓作氣地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