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 頁)
二、如果他不回去,每隔兩年,就得簽訂一次新的契約;每簽訂一次契約,增加一次工資;
三、如果他不願意回印度,又不願意簽訂新的契約,每年就得交納25英鎊的捐稅。
由亨利·賓斯爵士和馬遜先生組成的代表團被派到印度去為這個建議謀取印度政府的同意。當時印度總督是葉爾金勳爵。他不贊成徵收25英鎊的稅,但同意收3英鎊的人頭稅。當時我以為,甚至現在我還抱著同樣的想法:這是總督方面一個嚴重的錯誤。他在贊成這種建議時,絲毫沒有考慮到印度的利益。他本來並沒有什麼責任去向納塔耳的歐洲人作這種讓步。在三、四年的時間內,一個契約工人和他的妻子,還有一個16歲以上的男孩和13歲以上的女孩,都得納稅。一個四口之家——夫婦和兩個孩子——每年要交納12英鎊的稅,可是做父親的每月的平均收入不過14先令,這種做法是殘酷不堪的,而且是世界上任何地方所沒有的。
為了反對這種捐稅,我們組織了一次激烈的鬥爭。要是納塔耳印度人大會對於這個問題保持緘默的話,印度總督說不定連25英鎊的稅也贊同了。從25英鎊減少到3英鎊,也許完全是由於大會的不滿。不過我這種想法或許是弄錯了。印度政府說不定一開始就不贊成徵收25英鎊的捐稅,而將它降至3英鎊,不管大會是否加以反對。總之,這是印度政府方面一次失掉人心的做法。作為印度福利的受委託的人,總督絕不應該贊成這種不人道的捐稅。
大會並不認為這種捐稅已經從25英鎊降為3英鎊是什
麼重大的成就。大會不能完全維護印度契約工人的利益,仍然是一件憾事。它一直決心要達到取消這種捐稅的目的,然而這種決心卻一直到二十年以後才實現。而當這種決心實現了,它就不僅是納塔耳印度人的,而且還是旅居南非的全體印度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已故戈克利先生的背信棄義,使這次鬥爭成了最後的一次鬥爭,印度契約工人全都參加了這次鬥爭,由於當局斷然開槍的結果,有些人因此喪失了生命,一萬多人受到了監禁。
然而真理終於取得了勝利。印度人所採的苦難正是那種真理的表現。可是如果沒有無所畏懼的信念,沒有巨大的耐性和不懈的努力,就不會取得勝利。如果僑團放棄了鬥爭,如果大會也拋棄了鬥爭而任命交納這種捐稅,認為那是無可避免的,那麼,這種可惡的捐稅就將繼續向印度契約工人徵收,一直到今天也不會停止,而給旅居南非的印度人和整個印度留下永恆的恥辱。
第二十二章 各種宗教的比較研究
如果我發覺自己完全浸沉於為印度僑團服務,那麼,它背後的理由是我的自我實現的願望。我把服務當作我自己的宗教,因為我覺得只有透過服務,才能認識上帝。所謂服務,在我便是為印度服務,因為這是無需尋求而自然到來的,而我也很願意去做。我到南非去,是為了旅行,為了逃避卡提亞華的政治紛爭,也為了謀自己的生活。然而正如我所說過的,我卻發現自己在尋求上帝,並致力於自我實現。
基督教的朋友們引起了我追求知識的慾望,這種慾望幾乎是無法滿足的,而且即使我想淡然置之,他們也不會讓我安然度過。南非傳道總會的會長斯賓塞·華爾頓先生在杜爾班看上了我,我幾乎變成了他家裡的一員。我所以能夠認識他,自然是由於我在比勒托里亞和基督教徒的往來。華爾頓先生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做法。就我記憶所及,他從來不曾請我改信基督教。然而他卻把他的生活象一本攤開的書擺在我的面前,讓我觀察他的全部行動。華爾頓夫人是一位極其溫柔而能幹的婦女。我很喜歡這兩口子的態度。我們瞭解彼此之間根本不同的地方,無論怎樣討論,也不能消除這種差異。不過只要彼此能夠互相容忍、並抱著博愛和追求真理的態度,這種見解上的不同,也有它的好處。我喜歡華爾頓夫婦的謙遜、耐心和對於工作的熱愛,我們常常見面。
這種友誼使我對於宗教的興趣勃然不衰。現在我已不能象在比勒托里亞那樣有空閒的時間從事宗教研究了。不過只要我有一小點空閒,我總要很好的利用。我的有關宗教問題的通訊,一直在繼續著。賴昌德巴伊是我的導師。有一位朋友送給我一本納瑪達·尚卡所寫的《達摩維伽》。這本書的序言對我很有幫助。我曾聽說過這位詩人所過的豪放不羈的生活,序言中談到他怎樣因為研究宗教而發生的生活的變革,使我為之神往。我逐漸愛上了這本書,從頭到尾地專心研讀。麥克思·繆勒寫的《印度——它能教給我們什麼?》和通神學會所出版的英譯本《奧義書》①我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