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
“不給。”
我於是又問:“給狗吃,不給你吃,還有愛心啊?”
家長無語了。孩子對小動物的感情只能算是一種憐憫和同情,有愛的成分,但他把自己不捨得吃的零食給小動吃,卻不給家長吃,這樣的孩子能算是有愛心嗎?答案很肯定:不能。
那到底什麼是愛心呢?請家長們記住:“有責任的人才可能有愛心!”
我們對父母的愛是孝心,孝心是敢於承擔對父母的責任;我們對朋友的愛是互助,愛朋友是敢於承擔對朋友的責任;我們對自己的愛,就是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得到別人的尊重。愛心是責任心的外化。
因此愛心和責任心其實是一回事,如果你的孩子沒有責任心,他一定沒有愛心,那你就不要奢望他有孝心,不要奢望等你老了她會孝敬你。
我們一直強調“愛是需要學習的”。建議各位家長在滿足孩子物質要求的同時,不要忘了對其精神的上教育,避免以上現象發生在我們身上。
德行和才華
圖中上下兩個箭頭分別代表才華和德行。“德才兼備”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每次在上千人的報告會上,我總會問家長們:“是‘德’重要還是‘才’重要?”家長們會異口同聲地說:“‘德’重要。”是啊,“德”重要,但我在工作實踐中發現絕大部分家長教育孩子都“重智輕德”,我常常調侃家長們“說一套做一套”。
為什麼‘德’重要?這個問題基本上沒有家長能說清楚。首先我們來說說“德”的重要性。我們從小到大都喜歡“英雄”,但你會發現“英雄大部分是沒有好下場的”,“岳飛有好下場嗎?文天祥有好下場嗎?”我們喜歡英雄但都不敢當英雄,因為他們絕大部分是死後才當英雄的”,中華民族其實是崇尚“德行”的民族。
我小時候最喜歡看《西遊記》、《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當時看這些書的時候我有很多問題,直到今天我才弄明白。
我們先說《西遊記》,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最喜歡的人物是孫悟空,最討厭的是唐僧,我常常想:“孫悟空這麼大本事,為什麼要跟著唐僧去取經呢?而且唐僧還總是欺負孫悟空。”媽媽告訴我:“孫悟空頭上有金箍,唐僧會念緊箍咒啊!”我又會問媽媽:“孫悟空在取經路上見到過那麼多次如來佛祖,他向如來要來真經給唐僧不就好了嗎,為什麼要那麼辛苦呢?”媽媽沒有辦法回答我這些稚氣的問題。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好孩子的標準(4)
現在我想明白了,雖然唐僧只會唸經,有時候比豬八戒還豬頭豬腦的,但唐僧有德行。在中國,有德行的人一定會有很多有才華的人來幫助他,幫助他成功,使他感到幸福。唐僧有德行,他的三個徒弟有才華,保護他取經,三個徒弟的才華不夠用了,各路神仙、觀音、如來佛祖都會出來幫助他。《西遊記》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一個笨笨的但很有德行的和尚,在很多有才華的人的幫助下,打敗了很多下三爛的人,最後取經成功的故事。《西遊記》的主角是唐僧,最後集大成者也是唐僧。
再來看看《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劉備好像沒什麼本事。但他善待兄弟,善待下人,善待百姓,是個有德行的人。桃園結義、三顧茅廬……他這樣的德行,團結了張飛、關羽、趙雲、諸葛亮這一大群有才華的英雄來輔佐他。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即位稱帝。最後的成功者是有德行的劉備。所以說,有德行的人一定會有很多有才華的人幫他成功。
最後我們看看《水滸傳》中的宋江,他的名號是“孝義黑三郎”是“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是說他對待父母講究孝道,這是他有“德行”的一個很重要的支撐點;“及時雨”是說他仗義疏財,扶危濟困。《論語》是中國人的德行標準,論語的核心思想就是“孝”和“悌”——在家裡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幫助朋友。由此看來,宋江就是中國人的德行化身,所以107個英雄好漢賣命輔佐宋江“鬧革命”。
中國的傳統文化都證明了“有德行的人一定會有很多有才華的人來幫助他成功,是他感到幸福”。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常常說:“我的領導很有人格魅力,我願意跟著他幹。”什麼叫人格魅力?就是有德行,會做人!你有沒有注意過,“有人格魅力的領導”一般什麼都不幹,想著辦法讓大家主動去幹。“沒有人格魅力的領導”什麼都自己幹,別人都不主動去幹。
《道德經》上講人要“無為而治”,中國人有三種境界“有為、無為、無不為”, “有為”的人就是有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