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重金融市場微觀結構理論,鑑於這一流派在匯率決定理論創新與發展上的突出貢獻,不少學者對其推崇有加。不過,金融市場微觀結構理論仍有不少侷限性。例如,交易訂單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匯率理論中一些難解的問題,但該理論還沒有像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理論那樣,建立起一套統一的理論分析體系,理論模型的設定環境(假設條件) 還很分散,分析方法不夠簡明易用。而且,它與基本面的聯結點不甚清楚(在市場微觀結構理論中,基本面的經濟變數都被作為外生變數體現在交易訂單中),故其在強調資訊對價格傳導機制的同時,忽略了對資訊優劣形成機制的分析。而在現實中,後者的研究意義顯得更為重要,例如,“匯率高估和低估”的原因及其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問題等。又如,前文在比較金融市場微觀結構理論與開放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理論的差異時就已經指出,前者一般對短期匯率的決定比較有說服力,而在中長期匯率的決定方面,前者可能遠不如後者。
三 、本世紀以來匯率決定理論的其他創新
國際金融政治經濟學把匯率波動問題和匯率制度、匯率政策聯絡起來,開闢了一條嶄新的研究領域(Eiji,2002),其主要觀點是:匯率是一種不同於股票、債券的特殊資產,是一個國家對外經濟交流的媒介,各國政府都代表本國利益選擇或改變匯率制度和政策體系。無論是透過國際合作還是個別國家單獨干預,這一行為都可能直接影響外匯市場交易者對匯率的預期,從而影響匯率的變化。該理論指出,這種影響最終是否以及在多大幅度上引起匯率的波動,關鍵取決於市場參與者與政府之間是否存在合作關係,以及前者對後者是否信任和信任程度的大小(Drazen,2000)。概括地說,匯率政策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匯率的變化,取決於政府與市場、政府與政府之間的複雜博弈。
另外,有學者將自然科學中解釋混沌現象的理論移植到匯率研究中來,試圖用他們所設計的“混沌模型”(Chaos Model)模擬匯率走勢,但實證檢驗表明該模型對匯率的解釋力有限。也有學者將博弈論(Game Theory)引入匯率決定理論,這使得匯率研究不再拘泥於價格制度領域,轉而研究人與人之間(如相同或不同的投資者之間、主導者與跟隨者之間、風險偏好者與風險厭惡者之間、風險中性者之間等)、政府與政府之間、政府與居民之間的相互影響,這似乎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新方向。還有學者引入神經網路理論,試圖從實證分析上克服傳統計量分析工具的致命弱點——不能分析複雜的非線性關係,讓神經網路自行發掘系統的內在規律,以彌補購買力平價學說解釋力太弱的短板。
本 章 小 結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金本位制時期,產生了國際借貸學說,該理論對匯率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它無法解釋匯率決定的基礎(即決定匯率的內在的根本因素)。以貨幣數量論和貨幣中性定理為基礎的購買力平價理論,揭示了通貨膨脹與匯率之間的關係,但也存在著不少缺陷。利率平價理論認為期匯匯率與現匯匯率的差額是由兩國間的利率差決定的,利率高的貨幣在期匯市場上貼水,利率低的貨幣在期匯市場上升水,但該理論沒有考慮交易成本,對資本流動不存在障礙的假定也違背實際。誕生於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浮動匯率合法化以後的貨幣主義匯率理論,揚棄了上述匯率理論的流量分析方法,更強調資產市場的存量均衡對匯率的決定性作用。貨幣主義匯率理論體系的不足主要在於片面強調資本流動的作用,忽視實物交易和貿易差額對匯率變動的影響。近十多年出現了開放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理論、市場微觀結構理論等新流派。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種理論是完美的,經濟學界和政策制定者也沒有就匯率理論、匯率政策及其有效性達成一致的意見。隨著相關學科理論的交叉融合,匯率理論將在各流派的爭論中日臻完善。
第一節 國力差異是根本:各國經濟增長及其與…
匯率的互動影響經濟增長是指一國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實際總產出的增加以及生產能力的提升。一般來說,資本、勞動、技術等因素直接影響一國的經濟增長,但是還有很多像匯率這樣的因素間接地影響一國的經濟增長。表面上看,匯率是國與國之間不同貨幣的兌換比率,但實質上,匯率是貨幣發行國之間經濟實力的對比。從長期看,經濟快速增長意味著國力增強,進而推動本幣幣值上升。為了更透徹地理解這一點,有必要解析匯率與經濟增長的互動關係。
一、經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