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頁)
最糟的是,中國士兵沒有一點凝聚力和目標感。在一份關於南京形勢的戰鬥報告中,一位中國軍官指出,只要佔領一個地方,他們情願無所事事,也不會主動幫助附近正在與日軍作戰的其他部隊。指揮官也並不表現得更好。報告評論說,他們互不信任,因此,日軍得以從一個地區運動至另一地區,將中國軍隊一個一個地擊敗。
12月9日,日本飛機開始在南京附近撒傳單,傳單是由日軍三個將軍之一的松井石根起草。傳單寫道“保護無辜平民和文化遺蹟”的最好方法是投降。傳單說,日軍將“冷酷無情地對待反抗的人”,但是將“善意和慷慨地對待非軍事人員和不對日軍採取敵意的中國軍隊。”傳單要求,南京城在24小時內,即第二天中午投降。“否則,將使用所有的戰爭恐怖手段。”
在公開場合,唐生智對最後通牒的條款表示憤慨。他把傳單摔在地上,向所有部隊釋出了兩條命令。第一條命令是嚴禁部隊撤退。命令說:“我們的軍隊必須為保衛前線的每一寸土地而戰。”“任何不服從命令而撤退的人,將嚴懲不貸。”第二條命令嚴禁任何軍事部門私自使用船隻渡江。如果任何軍事單位擁有船隻,應將其交回運輸部門。唐指定第79軍為負責指揮及處理運輸事務的單位,並警告將船隻用於私人目的任何軍事人員都將受到嚴懲。
但是私底下,唐生智在談判停戰。儘管他當初承諾要戰鬥到最後一個人,但他似乎更渴望能避免在城內進行決戰。支援這一立場的是還滯留在城內的少數美國人和歐洲人。我們在以後還要更多地瞭解這些無私的個人,他們決定留在南京的目的是想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建立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他們所做的第一步是在城區設立警戒線,圈定一個區域,宣佈其為南京安全區或是國際安全區,安全區應理解為:在兩英里半的安全區內的任何人,無論中國人或非中國人,脫離與日本人的接觸。此時,他們為拯救生命做的最後努力是盡力要安排停火。他們的計劃是建議停火3天,在此期間,日本軍隊可以保留他們已佔據的位置,和平地進入南京城,同時中國軍隊撤出南京城。唐生智同意這個停火建議,並請求委員會透過美國大使館將他的口信交給蔣介石。這個計劃由美國炮艦“帕奈號”上的無線電傳達給蔣總司令。蔣立即予以拒絕。
12月10日,日本人等待南京城投降。中午,兩名日本參謀站在東牆的山門外,觀察中國政府是否會送出舉著停火旗幟的代表團。在知道沒有人出來後,日軍最高司令官命令猛烈炮轟南京城。
在以後的幾天裡,中日軍隊圍繞著南京城進行了激烈的戰鬥。日本人向城市投炸彈,用重炮轟擊城牆。唐生智後來在一份又長又亂、充滿絕望的電報中向蔣介石說明了界碑和城門附近的嚴峻形勢:
從12月9日至11日,日軍三次強行進入光華門,第一次教導總隊打退了他們,然後156師又奮力將其打退,殺死許多敵兵,守住了城門。自11日始,壞消急頻頻從雨花臺一帶傳來,安德門、鳳台門已落入敵手,遂立即命令88師縮短戰線,與74軍。 71軍合作,並速調154師增援。
但是更壞的消急在等著唐生智,而且這次的壞訊息不是來自敵人的勝利而是來自蔣本人。12月11日下午,顧祝同將軍打電話到唐生智辦公室。顧祝同通知唐生智,蔣介石命令大批撤退唐的軍隊。唐生智自己應立即趕往浦口,這是從南京渡長江的擺渡渡口和火車終點,另一位將軍等在那裡接他到安全地區。
唐生智表示震驚,要求他拋棄自己的軍隊,這對任何一位領導人都是不能接受的選擇,除丁這一事實之外,他還有另外一個實際間題——他的部隊此時正在鏖戰之中。他告訴顧祝同,日軍已經突破了中國軍隊的前線;有組織的撤退已經不可能了。緊急撤退會變成一次大潰敗。
“我不能顧慮這些,”顧祝同說,“無論如何你必領在今夜撤退。”
當唐生智冉次詳細解釋突然而急速的撤退可能造成的後果時,顧祝同提醒他,是蔣親自下命令要他“今夜渡江”。顧告訴唐,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留給部下去處理,但是“你必須在今夜渡江。”顧重複說明。
“不可能”,唐生智說。他有可能渡長江的最早時間是第二天夜裡。顧警告他要儘快地離城,因為與敵軍作戰的形勢越來越緊迫。
這天下午,唐接到蔣重申命令的電報:“唐總司令,如果不能維持形勢,就應該抓住機會撤退,為今後的反攻儲存和重組(軍隊)。——中正,11日。”這天晚些時候,悲憤的唐生智又收到第二封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