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第2/4 頁)
。即使選上了,他不實行善政,不接受八王共議,要撤換,重新選擇能聽從八王共議的人。……”
從此,後金國汗王努爾哈赤,改革後金政體,實行八王共治國政的制度。
努爾哈赤把原來的君主集權,改革為八王共同治理國政,使其擁有汗王立廢、軍政議決、司法訴訟、官吏任免等重大權力。
因此,八王會議,就成為後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成為約束新汗王的監督機構。
努爾哈赤試圖透過“八王共治”國政的方式,在新汗王嗣位之後,改革君主專制,實行貴族共治。這在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中,是一項重大的創舉,也是一次可貴的嘗試。
可是,這個八王共治的政策,必須以努爾哈赤的健在為前提。努爾哈赤一旦死去,這個制度又將出現新的問題。
“八王”為了按照共同治國的方案行事,必須選擇一個汗王出來。根據傳統習俗,汗王是天之子,是諸貝勒、大臣之父,總歸處於尊貴的地位。
“八王”當中,尤其是四大貝勒,他們中間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遵守共同治理國政的規定,而是時刻窺伺著汗王的地位,夢想著有一天,能登上汗王的寶座。
“八王共治”實行一年多來,努爾哈赤時刻留心,注意觀察,發現八子皇太極總是處於主攻的地位。他常常以宴請的方式,與阿敏、莽古爾泰兩大貝勒,緊緊地拉扯在一起。有時,也與德格類、濟爾哈朗相互交結。甚至,連代善的兒子嶽託,也與他來往密切。
努爾哈赤發現,在四小貝勒中,只有阿濟格為人還比較正派。但是,他與大貝勒代善一樣,命運不佳,共同遭受皇太極的排擠與傾軋。
努爾哈赤終於得出了一個結論:飛揚跋扈的皇太極,把“八王共治”當作他發號施令的機器;有朝一日,他會利用這個機器,去達到他登上汗位的目的。
天啟三年(1623年,天命八年),六月的一天,努爾哈赤喊來了皇太極,嚴厲地訓斥他說:“前次,你不顧父兄之情,到處攻擊大阿哥,甚至聯絡阿敏、莽古爾泰,妄圖刺殺他,這已是罪不容誅!至今,你又與德格類、濟爾哈朗、嶽託一起,鬼鬼祟祟,又要幹什麼喪天害理的勾當!今後,再發現你要花招,弄權術的行為,絕不寬恕!……”
在皇太極唯唯諾諾走了之後,努爾哈赤於次日,又喊來“八王”,共集一堂,聽他訓誡:“……兄弟要相愛、互相尊重,不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處事要公平,待人要寬宏大量。你們當中,有的人總覺得自己超過別人,比眾兄弟都有本事。其實,你離開眾兄弟,將一事無成。”接著,努爾哈赤又將那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的故事,再講一遍給他們聽。
為了教育他的眾子任問,避免相互殘殺,努爾哈赤真是用心良苦,費盡了心機!
努爾哈赤對八王子皇太極,一方面賞識他的才幹,知道他謀略超過諸子,並且志大心遠。就這些長處看,皇太極是自己王位的理想繼承人。在十六個兒子中,沒有誰能比他更為適合的人選了。
但是,另一方面努爾哈赤又恨皇太極的“妄行傲慢”,在兄弟中間玩弄權術,野心勃勃地覬覦著汗王的寶座。
為了“立儲”之事,努爾哈赤一直在苦思著良策,錄求理想的繼承人。
四、上蒼在汗王背後插了一刀
話說寧遠之戰,歷時三天,努爾哈赤以眾擊寡,卻打了敗仗。
這是努爾哈赤有生以來最慘重的一次失敗。
他自二十五歲起兵,四十多年來,歷經百戰,兵鋒所指,無不披靡。因此,有“常勝將軍”的美稱。
努爾哈赤一向是以用兵多謀著稱。但是,這位久經戰陣的常勝將軍,為什麼會敗給初上戰場的明朝年輕將領袁崇煥呢?
兵書上說:驕兵必敗。努爾哈赤自嚮明朝開戰以來,不堪一擊的明朝軍隊,屢次敗北。努爾哈赤被獲得的一系列勝利,衝昏了頭腦,產生了輕敵思想,他過低地估計了寧遠城的抵抗能力,沒有認真地制定進攻計劃。
早在天啟元年三月,努爾哈赤看準了有才幹的熊廷弼被解職的機會,發兵攻打遼、沈,大獲全勝。
這次寧遠之戰,努爾哈赤是想利用明朝的孫承宗被解職的機會,用“靴尖踢倒”寧遠城,並率領大軍直取山海關。實在是沒有把寧遠城放在眼裡,可以這樣說,輕敵到了極點。
當後金大軍渡過遼河的時候,見右屯、錦州、大淩河的明軍紛紛敗退,沒有看清這是袁崇煥等人設下的誘敵深入之計,因此更加輕視明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