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頁)
1924年,徐向前來到黃埔軍校後,上的第一節課是填表,集體加入國民黨。徐向前毫無思想準備,想不到加入國民黨的手續這麼簡單,一堂課下來,他和同學們都成了青一色的黨員了。後來他和一些人說起來,都當是笑話。儘管當時徐向前加入國民黨不是自覺自願的,但因為在考入黃埔軍校前後,他曾多次聆聽過孫中山的講演,被“孫中山”這個響亮的名字所吸引,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逐漸有所瞭解,並對孫中山產生了欽佩之情,也就欣然接受了這個組織。徐向前是不願盲目崇拜一個人,更不肯盲目去做一件事的,總要搞清是什麼、為什麼,再決定做什麼。他一旦接受了三民主義,就要全心全意地去實行。在這種情況下,有人見他積極擁護共產黨人的主張,積極參加共產黨人組織的“青年軍人聯合會”的活動,就勸他參加共產黨。實際上,一方面他接受共產主義教育是無意識的,主要還是出於對孫中山“聯俄聯共”主張的擁護和支援,本身對共產主義缺乏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他單純地認為一個人只能有一種信仰,不能“腳踏兩隻船”,而不知道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是國共合作的需要,並非放棄自己的信仰。所以他嚴辭拒絕了同學的建議。
後來陳炯明叛變革命,徐向前做為學生兵參加東征,進行討伐,並在東征的路上升為排長。在東征回師廣州的路上,徐向前和同學們得到孫中山在北京病逝的惡耗,難過地流下了眼淚。徐向前心中默唸著開學典禮時孫中山的一句話,“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並用這句話勉勵自己,告誡同事。這時,徐向前真心實意擁護三民主義,原為實現三民主義奮鬥。他沒有想到,從此之後,三民主義逐漸成了國民黨反動派騙人的一個口號。
徐向前在黃埔軍校一年,從一個普通的入伍生,成為一名軍官。黃埔軍校的教育,黃埔軍校的革命精神,對他是寶貴的,使他開始懂得了許多救國救民的道理,學得了一些軍事知識。在校期間,跟隨孫中山鎮壓廣州商團武裝叛亂和討伐陳炯明,培養了他的實戰精神,鍛鍊了他的革命意志。海倫在她的訪問記中說:“黃埔軍校的傳統在紅軍中就表現在徐向前身上。對此他自己也是有所認識的。在我們的會談行將結束的時候,他總結紅軍之所以戰無不勝的原因,說:”紅軍真正發揚了中國革命的傳統精神,保持了大革命時期黃埔軍校的革命精神。‘“(《紅色中國內幕》)黃埔軍校的生活給徐向前留下了永生難忘的美好記憶。
1990年徐向前去世後得到了高度評價,被稱譽為是傑出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
這一評價是中肯的,也是舉世公認的。那麼,不肯做“跨黨分子”的徐向前,是如何從一個忠實的國民黨黨員轉變成為共產主義戰士的呢?
1926年,徐向前輾轉來到當時的革命中心武漢,準備參加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他先到武漢軍校(全稱“中央軍校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南湖學兵團當指導員,後到分校一隊任少校隊長。武漢分校號稱“第二黃埔”,校址在兩湖書院。它是黃埔軍校四個分校中,最享有盛名的一所培訓軍事、政治幹部的學校。許多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分子,在這裡擔負領導工作或任教。武漢生氣勃勃的革命形勢和兩湖書院的政治氣氛,使徐向前又有了讀書和思考的機會。這時,又有人勸他加入共產黨。這時的徐向前,經過一年多的顛沛流離,耳聞目睹軍閥混戰、國民黨腐政、人民遭殃等現象,變得更加深沉。在形勢逼迫下,他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三民主義好還是共產主義好。他還抽空閱讀了列寧的《二月革命》、《遠方來信》、《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布哈林的《共產主義ABC》,李季的《通俗資本論》等共產主義書籍。
讀書是進步的階梯,思考是前進的動力。要真正邁開步子走,還要有人引導。徐向前任隊長後,薪水較高,又孑然一身,經濟上算是“大戶”了。一些黃埔同學或山西老鄉常常“敲”他的竹槓,讓他請客聚餐。幾乎每星期一次,大家戲稱為“星期日聚餐”。說是聚餐,其實並非吃喝玩樂,而是藉此研討革命,談論主義。聚到一起就開展辯論,從辛亥革命談到三民主義,從《共產黨宣言》,談到《資本論》,常常爭得面紅耳赤,不亦樂乎。徐向前在交談和爭論中,思想認識不斷變化,原來對共產主義和共產黨的一些模糊認識,逐步得到了澄清,思想認識產生了飛躍。他終於認識到“三民主義不如共產主義,國民黨不如共產黨”。(《歷史的回顧》)
1927年3月,在國共合作面臨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