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1947年8月26日晚,劉伯承率領大軍挺進大別山,當晚進到淮河北岸息縣、臨河一帶。這時,尾追的敵人先頭部隊距解放軍後衛部隊只有三十里,雙方已有接觸,情況緊急,部隊必須馬上渡河。原先,根據解放軍前衛部隊的調查,證明淮河可以徒涉,但在渡河前,上游突然降雨,水位上漲,部隊指揮員向劉伯承報告說不能徒涉,只能靠蒐集來的十幾只小船擺渡。
面對洶湧波濤,計有三個旅的兵力及野戰軍指揮機關要從這裡渡河,僅十來只小船顯然是不夠的,弄不好,尾追的蔣軍二十個旅壓過來,解放軍將背水一戰,千里南征的種種努力也就毀於一旦。在這危急關頭,劉伯承沉思了一會兒,問部隊指揮員:“河水真的不能徒涉嗎?”
“到處都一樣深嗎?”
你們實地偵察過沒有?是不是親自找嚮導調查了?“
“能不能架橋呢?”
劉伯承發出一連串的問題,得到的回答總是肯定的。為了讓部隊迅速渡河,劉伯承、鄧小平、李達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由鄧小平阻擊追敵,李達指揮渡河,劉伯承先行渡河、指揮已進入大別山的其他縱隊。
第二天拂曉前,劉伯承來到渡口,手裡拿著一根很長的竹竿,登上渡船,不停地用竹竿試探著河水,當航行至河中央時,發覺水並不很深,就命令部隊立即架橋。後來又有一位飼養員,由於掉隊,牽馬徒涉過河,劉伯承又立即命令部隊徒涉,終於在追兵趕到之前全部渡過了淮河,當蔣軍趕到北岸時,河水漲了起來,把敵人攔在了北岸。
事後,劉伯承嚴厲批評那位指揮員說:“粗枝大葉害死人、害死人!”“越是緊要關頭,領導幹部越要親自動手實地偵察!”
劉伯承元帥不僅自己心細如髮,對下級和身邊的工作人員要求也是極其嚴格的,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在抗日戰爭時期向晉路大破擊戰時,一位參謀把自己標制的作戰地圖送給住在閣樓上的劉伯承審閱。劉伯承看後,問那位參謀:“這閣樓的樓梯,你是不是每天都走幾遍?”
“是的”“我問你一個問題,這樓梯有多少級?”
參謀窘住了,他不明白劉伯承為什麼問這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的問題。
劉伯承笑著說:“我知道你沒數過。你應該懂得,不論是指揮員,還是參謀,都應該熟悉地形,對待戰場上的地形、地物,我們萬萬不能象對待樓梯那樣,自以為熟悉而給疏忽了。”
“你過來看看,這座縣城你怎麼給搬了家呢?”
原來,這位參謀把一座縣城的位置標錯了。
由於劉伯承的細心嚴謹,避免了由此而造成的部署上的失誤。
1947年12月,由於劉伯承細心偵察,使師直總部脫離險境轉危為安,為保衛大別山又立戰功。那是一個大霧瀰漫的清晨,率野直機關在北面店宿營的劉伯承一大早起身向村裡走去,想了解一下村莊的面目。他走著走著,忽然和一個早起拾糞的老農碰了面。他招呼說:“老大爺,起得早啊!你是哪個村裡人呀?村上住隊伍了嗎?”
老農沒敢正視這迎面而來的老軍人,只是趕忙回答:“我是鄰村的,村裡住上了隊伍,隊伍修工事,可俺村裡樹木太少,弟兄們把幾棵棗樹都砍倒了,還說不夠,我張羅著看還有啥木料能使?”
寥寥數語,使劉伯承立即警惕起來,他完全明白了老農報告的情況,鄰村肯定住上了敵人的隊伍,因為自己的隊伍既不會砍老百姓的樹,又不會在此地修工事,但他不能暴露自己,馬上機智地向老農說:“老大爺,你快忙去吧,我到前面看看。”
老人走後,劉伯承立即派一個參謀去弄清情況。僅僅過了兩三分鐘,乒乓兩聲槍響,不見參謀轉回。他更證實了自己的判斷,快步轉回司令部,三言兩語把情況講清後,立即命令警衛員去讓中原局轉移,然後自己率領村內野直機關鎮靜而勇敢地轉移。由於發現及時,部隊沒有受到重大傷亡,安全轉移後,與陳賡在平漢路勝利會師。
據說,蔣介石在這次事件後曾像瘋子一樣臭罵他的國防部負責作戰的人:“專門給你們安上四五十隻現代化電眼睛,還鬥不過劉伯承的一隻眼睛!可恥!可恨!”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劉伯承一直是統領數十萬大軍的主帥,儘管工作很忙,但他還是千方百計地瞭解敵情,親自閱讀從敵軍手中邀獲的報章、雜誌、日記、公文和下級審訊俘虜,詢問敵方逃兵的記錄,因此,他對敵主要軍官的脾氣、秉性、所屬派性、地位、出身、作戰特點、行動規律等基本都能掌握,這就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