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頁)
不到。齊湣王即位,以滅宋為大業根基,可蘇代與孟嘗君也是一力拖延,根本原因,也是在等待時機。以蘇代的謀劃:齊國得首先了了與燕國的仇恨,然後以“分宋”為盟約,聯合至少四國滅宋,方可成事。然則,秉性乖戾的齊湣王卻是一意孤行,斷然要獨吞宋國。只是因了蘇代與孟嘗君的反覆勸諫,齊湣王才勉強贊同蘇代出使結盟,但卻有一條鐵則:只能謀取他國出兵,不得答應他國分宋!如此盟約,卻有誰家能欣然贊同?本想以處置甘茂的謀劃換取宣太后與魏冄的支援滅宋,誰知竟是碰了個軟釘子,宣太后顯然不悅,只是沒有公然發作罷了。
“稟報上卿,”一個扮做文吏的隨行斥候匆匆走來低聲道,“一輛緇車接走了宋國特使。”
“何時?接到何處去了?”蘇代頓時警覺起來。
“大約半個時辰前。末將跟出驛館尾隨,看著緇車進了丞相府。”
“好,繼續盯住這個宋使。但有異常,立即來報。”
“嗨!”斥候轉身大步匆匆的去了。
原來,宋康王對齊楚韓魏四國也是緊盯不放。二十多年來,不管中原戰國如何咒罵“桀宋”,如何咒罵老宋偃“皓首匹夫”,老宋偃都沒有鬆了心勁兒。相反,恰恰是這種鋪天蓋地的咒罵斥責,反倒是助長了老宋偃的雄心氣焰。在奪得齊國五城的慶功大典上,老宋偃對忠誠追隨他的一班將領說:“本王五十三歲即位,不畏天命,不畏鬼神,唯以中興先祖霸業為重任!普天之下,除了秦國,任誰也擋不住我大宋戰車。”眾將領便是一陣齊聲高呼:“宋王萬歲!中興霸業!”老宋偃便是一陣哈哈大笑:“本王只一個字:打!先打到天下第八戰國再說。”這個目標似乎近在眼前,將領們更是一片吶喊:“煌煌大宋!第八戰國!萬歲!”
正在老宋偃與將領們秘密商議,準備對韓國發動一次滅國大戰的時候,斥候傳來了齊國要發動三十萬大軍滅宋的訊息。老宋偃再狂妄,畢竟還知道三十萬大軍的分量,沉吟一陣,便是冷冷一笑:“誰說田地是青蛟?一條海蛇而已。老夫便來一次上兵伐謀,合縱秦國,切了這條海蛇!”大尹華蓼立即贊同,慷慨請命出使秦國。
老宋偃一點頭,華蓼便輕車簡從連夜奔赴咸陽。
大尹,便是宋國的主政大臣。在春秋時期,宋國是一等諸侯大國,為了撐住殷商王族後裔的體面,官職設定便是煌煌齊楚,六卿、四師、五司等,僅大臣職位就有四十二個。官職雖然很多,任事卻是一團亂麻。當時天下對宋國的官職設定有個評判,說是“宋之執政,不拘一官,卿無定職,職無定製”。幾百年下來,官職盈縮無定,大臣事權不明,便成了宋國傳統。進入戰國以來,宋國就像洩氣的風囊般乾癟了,國中大臣官署也寥落得竟只剩下七八個了。因了在戰國初中期宋國曾經長期依附楚國,便在官制上向楚國靠攏,六卿五師等等執政大臣竟全部莫名其妙的沒有了,原先很不起眼的僅僅相當於中大夫的“大尹”卻成了唯一的執政官,而且名稱也改叫了楚國的“令尹”。其餘一班將軍則隨事定名,竟是沒有任何成法。到了老宋偃奪君稱王,文職大臣幾乎只剩下這一個大尹了。
這個大尹,便是宋國老世族華氏的第十三代,叫做華蓼。華蓼的先祖華元、華督等,都在宋莊公、宋景公、宋共公時期做過上卿、右師等顯赫高官,此後便是代有重臣,竟似宋國的常青樹一般。到了老宋偃即位,這華蓼也是雄心未泯,便與一班將軍牢牢跟定了這個雄主,竟是一心要做第八個戰國。華蓼多有奇謀,為老宋偃謀劃了一個又一個令天下目瞪口呆的驚世舉動——射天、鞭地、稱王、攻韓、攻齊等等等等。於是,老宋偃對這個半文半武之才信任有加,便將一應治國大權全數交付華蓼,自己只管擴軍打仗。於是,華蓼竟成了舉國唯一的一個文臣,所有的政務都由他的大尹府料理,倒也是事半功倍效率奇高。
以華蓼謀劃,宋國與秦國不搭界,秦國不會滅宋,宋國也不會攻打秦國,只要宋秦兩國合縱,便是天下無敵。而合縱秦國之要,便在於結好權臣,對於目下的秦國來說,就是要結好宣太后與丞相魏冄,給他們一些好處,秦國的力量便是宋國的力量。華蓼在宋國爛泥沼摸爬滾打數十年,深信在這個利慾橫流的大爭之世,土地財貨的力量是無可匹敵的。
誰知到了秦國,不說宣太后,連魏冄也見不上。丞相府的行人只撂下一句話:“丞相公務繁忙,無暇會見特使,大人能等則等,不能等便請自便。”言下之意,竟是要驅趕他回去一般。華蓼自然不相信這種託詞,便寫了一封泥封密件,又用重金賄賂了那個行人,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