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間。但歷史不應該是簡單地輪迴,與柳傳志、魯冠球、宗慶後這些曾經的傳統“紅頂商人”不同的是,民營企業經過30年的發展與壯大,已經有了與國有企業議價的能力。這種民營、國企還有作為第三方投資人所形成的經濟混合體,可能是未來最重要的企業發展路徑。這既不同於以往單純所有制體制的企業,又不是吳敬璉所定義的“權貴資本主義”。這種混合體制的企業,要經受市場和投資人的雙重考量,註定要實現效率最優。這是社會樂觀其成的一個結果。
牛根生和他的蒙牛成為近十年的中國企業史上再也無法複製的樣本。在未來,中國經濟進入一個平穩上升期的時候,這樣的企業案例也應不會多見,特別是在消費品領域。還是那個疑問,中國出現這樣的企業究竟是歷史的偶然還是歷史的必然?
說是歷史的必然,是因自1999年始,中國進入了一個消費空前爆發的階段。此前,在中國,“正常”人是不喝牛奶的,牛奶是屬於孩子、老人和病人飲用的食品。直到20世紀末,中國才進入到全民飲奶的時代。從零到上千億市場的形成僅僅用了不超過十年的時間。中國的企業開始真正著眼於自己人的市場,並真正從自己人市場創造了價值最大化的商機。於是,你可以說,牛根生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
但如果在1999年,那時候,牛根生沒有被鄭俊懷逼走,歷史會是另外一個樣子嗎?如果大摩挑選的不是牛根生而是其他人,歷史又會是什麼樣子呢?在如此眾多中國的中國乳品業進入者中,為什麼只有一個牛根生?這樣的問題,在考察當代中國企業史時,實在是過於糾結。
我決定寫這本關於蒙牛的書。
這對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以往,市面上不乏種類繁多關於蒙牛和牛根生的書籍。這些書籍的作者要麼是企業的人,要麼是外部的觀察者。前者離公司太近,難免有身在此山中的遺憾。而後者,大多是成功學的不同翻版。
說來很有意思,我過去所供職的那家媒體,是一個從名字上根本看不出主管單位的報紙,但實際上,從出身上講它也是一個與內蒙古有關的單位,它的主管部門,是自治區的新聞出版管理機關。於是,和蒙牛、伊利這些內蒙古當地的優秀企業有著天然的聯絡。這使我有機會近距離來觀察和接觸這些企業。這些觀察和積累持續多年,他們每一次重大事件的報道,都成為內容豐富的積累和沉澱。
蒙牛十年 序言(3)
我相信歷史的邏輯,但依循邏輯產生的結論並不一定是惟一的。
2005年深秋,我前去蒙牛位於呼和浩特市27公里外的和林格爾採訪。那是一個典型的北方深秋,天空湛藍得令人心從心底裡感到微勳。道路兩邊的樹木在陽光下,葉子泛出迷人的金黃。草原牧場也變成了滿坡的金黃,一望無際。
來到蒙牛總部,見到的是一個令人吃驚的現代化工廠和現代化的牧場。當然,還有蒙牛為員工和高管蓋起的公寓和別墅,與只在27公里之外的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都有著巨大的反差,儼然是一派田園牧歌的景象。在這個藍天白雲下的工廠工作的人,高度遵守紀律,絕對不會有人在劃定的人行道之外行走。牛根生式的語錄被張滿在工廠各個醒目的地方,顯示出這個現代化企業裡領導人的意志和作用。
來蒙牛採訪時,恰逢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來此授課。進入*演講的會場前我被告知,一定要把手機關到靜音。哪怕是客人的手機在會場響起了,邀請客人的蒙牛員工就要代客人繳納罰款。這又是一個蒙牛式管理的細節案例。
著名的“郎大炮”還是會講到企業的信託責任問題,這個問題,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概莫能外。但*在蒙牛一改往日犀利景象,大呼三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蒙牛這麼規範,二是沒想到一個民營企業居然影響了幾百萬農民的命運,三是沒想到西部竟然有這樣的企業家。此時的郎教授不吝溢美之詞。找不到與之理論的共同之處,郎教授甚至要到當地喇嘛廟去拜謁,要看看是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了像蒙牛這樣的企業。
研究蒙牛個案的典型意義又在哪裡呢?所有關於蒙牛的數字最終便是歸納為“蒙牛的速度”!無論是從造就財富還是企業發展,僅僅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蒙牛就完成了一個從創業者到行業領先的過程。5年增長200倍!6年銷售200億元!投資收益率大於5000%!由蒙牛速度裹挾著全行業的狂飆突進,改變了整個行業的發展生態,在一個傳統的食品行業而非高科技產業,這種幾何式的發展速度在以往是難以想見的。
從商業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