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股權,成為牧場的控制人。但是根據交易價格計算,該牧場的價值最多不過1億多元。
雖然該牧場在整個蒙牛的資產中所佔的比重極小,但是在蒙牛的各種宣傳中卻被頻頻提及。業內人士認為,蒙牛此舉是想掩飾其奶源控制力嚴重不足的現狀。
“實際上,在蒙牛全面收購該牧場之前,一頭自己能完全控制的奶牛都沒有。”王丁棉表示,即便獲得了牧場的實際控制權,“蒙牛所能控制的奶牛也最多隻有1萬頭,其實,產奶的奶牛最多隻有6000頭”。
“除了這個牧場以外,蒙牛其他的所有奶牛都不是自己的,並且也就是在這兩年才增加了與農戶合作上的投入。”王丁棉表示,在馬鞍山牧場專案上,蒙牛只是建立了一個基地,而奶牛則全部是當地農民自己的。
王丁棉估計,蒙牛多年來在牧場建設和奶源的投資上最多不過三億元。
而截至2008年6月,蒙牛在全國已擁有23個生產基地,產能達到了550萬噸。如果要完全建立與之相對應的奶源基地,蒙牛將至少需要投入150億元的資金,即便按照國家要求的30%的奶源自有率,蒙牛的投入比例也將超過50億元。
而50億,已經是蒙牛目前固定資產的總和,也是目前蒙牛流動資金的2倍多。
實際上,中國乳企並非沒有意識到奶源的重要性,但是奶源成本高、利潤低、風險也大,且投資回報週期長。與之相比,乳品企業更願意將資金和資源投入到高利潤的產品的開發當中。
近兩年來,蒙牛、伊利紛紛推出了高階的乳製品,其中以蒙牛的特侖蘇最具成功。在短短的兩年時間,特侖蘇成為了高階乳品市場的代名詞,其2007年銷售額更是突破了30億。蒙牛宣稱,特侖蘇奶源均來自自有牧場,為蒙牛精選的上等奶源。
但王丁棉計算了一下,根據“蒙牛澳亞國際牧場”的產奶數量,即便該牧場全天候運轉,也最多隻能生產3萬噸牛奶,即1�2億盒,按照市場價計算不過6個億,僅僅只達到了特侖蘇年銷售額的1/5。
根據蒙牛年報顯示,其2004年的廣告宣傳費用佔銷售收入的6�3%(4�5億元),2007年,這一比例上升到了7�2%(15�35億元),2008年上半年更是達到了9�2%(12�6億元)。
蒙牛目前在積極籌建的牧場已經10多個,投入使用的合作牧場已經有了7個,蒙牛打算繼續加大在基地建設上的投入,預計總投入可能在20億左右。但這樣的大手筆完成之前,災難已經發生。
。 想看書來
行業不能承受之輕(1)
從鄭州新鄭機場出發到焦作市武陟縣,差不多一個小時車程。在黃河北岸與鄭州隔河相望的黃河灘塗邊上一個號稱“全球首個樣板牧場”正在開始興建。這裡據說集結了眾多國際級的乳業巨頭和行業泰斗,包括赫赫有名的世界500強瑞典利樂拉伐集團、以色列阿菲金集團、美國格林財團以及以色列首席乳業專家丹尼爾、以色列駐華國際合作科技農業參贊雪山等,總投資將達5�5423億元——當地媒體因此稱之為“奶牛聯合國空降焦作”。
操盤這個奶牛聯合國的是個年僅29歲的年輕人,名叫戴士偉。他的公司取了一個相當拗口的名字——多爾克司。
2006年初,戴士偉還是蒙牛焦作分公司行政副總經理。一日,他帶領來訪的達能集團副總裁參觀蒙牛在焦作加工廠。當天晚上吃飯,這位達能副總裁半開玩笑地揶揄這個西安交通大學的MBA,“怎麼樣?到達能來幹吧。”戴士偉當即回應“不去”。他底氣十足地說,“蒙牛的加工廠是世界樣板工廠,蒙牛是我們中國乳業的驕傲!”聞言,對方笑了,“你們是在建工廠,但好牛奶不是來自工廠,而是來自牧場。你們中國人喝的根本不是牛奶,你們喝的是超高溫滅菌奶!100多攝氏度的高溫殺菌,營養怎麼辦?維生素怎麼辦?真正的巴氏滅菌奶喝起來是那味兒嗎?!”
戴士偉聽了心裡不是滋味。而讓他既豔羨又無奈的是,同一種奶牛,在以色列的產量是12噸,美國是9噸,在中國卻只有4噸。
傳統乳業的人都知道,要有好奶就要先有好牛。但在中國卻變了味道。
要做一個年產鮮奶400噸的牧場,它的投資是一個同等產量加工廠的3倍!而且牛奶的利潤80%在加工流通環節,20%在奶農身上,投資加工廠一年就能回本,養牛卻慢,回報時間長。誰幹?“但是我想做一件事,想做一件幾十年後看還是對的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