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專案可兌換”,正是有意著墨之處。
當然,政治體制改革如何推進,才是十七大最令人矚目之處。*在報告中坦承,“*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明確“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並對未來政改作出專門部署。可以看出,*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擴大*,保證人民當家做主”;在策略選擇上,很有可能依經經濟改革的經驗,採取增量*道路,並尋求某些領域、某些時段的區域性突進。
作為政改增量與突進點,媒體近年來付諸較大熱忱的基層*,將成為未來政改的“基礎性工程重點推進”,其內o?包括建立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擴大基層群眾自治範圍、增強社會自治功能,而這一切正是現代公民社會的基石。在中國特有政治結構中進行改革,監督和制約權力是最大挑戰。十七大報告提出“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執行”,簡潔鮮明,切中要害。此外,推進黨內*,改革立法司法制度,增進政治透明度,建設服務型政府等,都值得我們予以關注。
十七大的另一焦點是人事安排。此次中央領導人(25名政治局委員及3名非政治局委員的中央書記處書記)中,1/3為新晉。細讀全部官方公開資料,新領導層部分重要特徵可概之如下:
首先,絕大多數人在1966年“*”之初均系青年學生,從校園直接進入社會底層,做過普通的農民、工人或技術員,其中還有近十人是“知識青年”一代。他們中學畢業後先下鄉下廠,多年勞作之後才進大學之門,隨後踏上從政之路至今(在上屆領導人中僅張德經一人為“知識青年”)。
其次,全部具備大學文化,相當一部分受過研究生教育,還有些人透過在職教育獲博士學位。整體知識結構屬文理科相濟,理論與應用知識兼備。
最後(但絕非最次要),多數人兼具地方和中央、綜合與專門領域的工作經歷,一部分人還具備外事、金融等專業領域的工作經驗,就整體經驗積累而言,也可稱優勢突出而且互補。
這些特點,顯示新一屆領導人瞭解民間疾苦、有相當知識和經驗儲備,而且借改革風雲奮進崛起,走到今天。這些事實令人鼓舞,足以使人充滿期待。
放眼未來十年,如本期封面文章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所言,我們寄望領導人具備“智識”與“豁達”這樣的政治家品質。而著眼於今天,我們的意願,就是讓十七大提出的發展方略付諸實現——不再是說,要行動!
…2007年第22期…
勿忘改革之由
*兩次坦言十年“*”給中國帶來的災難,視之為啟動改革的內因,值得深思。
步入2008年,中國改革開放ó?來“而立之年”。回顧改革足跡、討論改革經驗,必將成為年內的輿論熱點。鑑往意在知來,因此我們以為,當前紀念改革有個重要的起始點,就是不忘30年前改革之由。“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那麼,*為什麼在1978年年底做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30年前的中國,過來人當歷歷在目,這本來是個不難回答的問題。但近幾年來國內關於改革是非的爭議顯示,在許多情形之下,其基本答案竟成忌諱,或被掩飾,或遭μ?忘,更使不少年輕人難以知曉。有此“忘卻”,有些人才得以將改革前夕中國民生凋敝、貧窮落後的局面,粉飾成衣食無憂的烏托邦式盛世,以此為虛幻的“懷舊”物件;一些聲音才得以公然攻擊取消計劃經濟、搞市場經濟是“實行資本主義”,*等執行了一條“資改路線”。改革信念動搖,停頓倒退主張一度抬頭,正與“忘卻”直接相關。
正因此,*中央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闡述了改革之由,強調以*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人開創改革開放偉業,蓋因“面對十年‘*’造成的危難局面”。在近日《求是》雜誌發表的文章中,*更明確地指出,改革的內部經因在於,十年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同志曾經說,“*”結束時,“就整個政治局面來說,是一個混亂狀態;就整個經濟情況來說,實際上是處於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而改革的外部背景,則是在同期內,世界範圍新科技革命蓬勃興起,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中國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à?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
他說,正如*同志指出的,“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這就把改革的目的說得很透徹、很深刻。
*兩次坦言十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