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3/4 頁)
在倒是我們應該把它老人家揭揭底的時候了。
國會是今後五百年的中國,必不可缺的一種政治建制。至於它在最後落實成怎樣的一個‘定型’,今日似尚言之過早。只是它是個與民國與生俱生的,在民初雖然作用不大,畢竟是值得一敘的制度,下篇當以較詳盡的篇幅概括之,或可為今後有心法制者,做點備忘工作也。(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六日於北美洲)
段祺瑞和所謂‘皖系’是什麼回事?
在一部‘民國通史’裡,筆者在不同的拙著中,曾一再強調,最令史家和讀者們感覺頭痛的,實在是民初‘軍閥混戰’那一段。據個人對民國史數十年的探索,那些從事混戰的大小軍閥,就不下數千人。跟他們槍桿打轉的,還有數不盡的政客,和黨人。他們結黨為公,或結黨營私,忽聚忽散,朝秦暮楚,你要把他們清理出個頭緒來,那真是治絲愈棼,不知伊于胡底。不信您去翻翻那一套西方‘劍橋學派’,由已故漢學大師費正清所主編的、最權威的‘劍橋中華通史’,看看它底第十二冊,有關民國軍閥那一段(有漢語譯本)您就知道,盡信書不如無書。你要選用它作教材,去大學或中學課堂授課,那就變成不知所云了。
一扇玻璃窗,四個方塊塊
其實一部軍閥混戰史,歷時不過十六年(一九一二─一九二八)。真是無巧不成書,歷史家如把這十六年分分階段,它不多不少,四四一十六,整整四年一段,可以順序排列如下:
袁氏當國,一九一二─一九一六
段祺瑞的皖系主政,一九一六─一九二○
曹錕吳佩孚與直系政權,一九二○─一九二四
張作霖張學良的奉系父子配,一九二四─一九二八
你如再把他們四組,分別劃成四個方塊塊,像一扇四塊玻璃的玻璃窗。按時間先後,你再錄下他們各組的大事記。如此的一扇嵌字玻璃窗,就是這十六年軍閥混戰的編年史了。清清楚楚,一絲不亂。筆者在前篇拙著裡,就曾替他們裝過這扇玻璃窗。因這玻璃窗,很簡單明瞭。裝卸都很容易,記憶不難,這兒為讀者就便參考,就重提一下,如上列。讀者稍事瀏覽,便可終身不忘。
一場混戰,四個圓圈
至於他們之間的混戰,我們也曾製出簡單的圖表。把這十六年的混戰雙方或多方,畫成四個圓圈圈。以一個圓圈代表統一的中國。這計軍閥混戰,先是南北對立,把圓圈一分為二。章太炎曾為這個南北分裂,寫出一付諷刺的對聯,說,‘民猶是也,國猶是也,何分南北?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不是東西。’再簡化一下,便成為‘民國何分南北?總統不是東西。’想不到的是,軍閥既分南北之後,南北反而停戰了。以後的內戰,卻變成南打南(先是廣東打廣西,所謂中山‘定桂’;再來廣東打廣東,陳炯明叛孫,中山率南方軍閥討陳),北打北(直系先打皖系,奉系再打直系)的兩場平行的區域內戰了。巧的是,這四場,南北自打的區域內戰,幾乎都是南北同時開打的。他們再打出個南北對峙之局,就是蔣介石將軍誓師北伐的時機了。用圓圈的分裂,來表解這場混戰,也可以一目瞭然的。前章表解,已頗道其詳,這兒稍微提一下,使讀者有個大略的印象,就不再重複了。
本篇現在所要討論的,便是這第二塊玻璃,和第二個圓圈。內容是段祺瑞的皖系政權的始末。
段祺瑞的小檔案
段祺瑞是繼袁世凱而起的,我們民國政治史上,第二個強人。皖系便是以他為中心的一窩軍人和政客所形成的,有利害政綱的政治派系。袁世凱死後的四個年頭(一九一六─一九二○),中國政權,就抓在段的皖系之手。但是段祺瑞是何等樣人?他又如何崛起,而變成民國一人呢?我們首先得查查他底背景,把他的家世、童年,和青少年期所受的教育,編個簡單扼要的小檔案。
段祺瑞(一八六五─一九三六)字芝泉,是安徽合肥人。比孫中山大一歲,比蔣介石大二十二歲;比毛澤東大二十八歲。在段的當權時代,人多尊稱之為‘段合肥’。亦如清末李鴻章之被稱為李合肥也。合肥市現在是安徽省會所在地。但是在清末民初,它只是個大縣,可能也是中國最大,或次大的一個縣,其區域除包括今日的合肥市之外,還包括今日的肥東、肥西,和長豐三個縣。
合肥也是清末內戰時,李鴻章所統率的‘淮軍’的老家。鄉人好武,淮軍計程車兵和高階將領,泰半是合肥人。段祺瑞的祖父段佩,便是個農民出身的,最後官至記名總兵(師長銜)的淮軍戰將。段祺瑞的父親段從文,也還是個農民,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