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大才。
自此,劉協更喜陳群,常與之徹夜長談,出入皆有陳群相伴。
劉協計劃在徹底放在政事前往荊州內唯一被蔡邑評為上階的水鏡學府讀書之前,將以後將會發生的事情做個判斷,對面前荊州主要應付的事情也做個規劃,閉門數日,只有陳群、王越在左右相陪。
劉協思考了幾日,問陳群道:“如今董卓之事,長文認為應該如何處理?”
陳群道:“董卓乃漢室大盜,雖掌二十萬西涼鐵騎,然為人驕縱貪婪,又引劉備與身後,若劉備好權則董卓必死;,若劉備忠於大漢董卓亦必死,故董卓不足為慮。”
劉協道:“以長文之見,荊州日後當以何道取勝於天下?”
陳群道:“此等大事非我所長,殿下身邊有荀公達,此人有大智,謀略之廣猶勝其叔荀文若!”
劉協想起來,心中叫冤,舍如此大才不用是自己找苦,急忙令人詔入府中。
荀攸急忙趕到楚王府,得知劉協問日後發展取勝之道,當即道:“殿下當有三年大治、三年中圖、三年吸納。三年大治,積聚力量,安定荊州、漢中兩地百姓;且北方大亂,黃巾猶在,荊州、漢中可大量吸納百姓入住。三年中圖,西入益州、南下交州、東進南昌、九江、幡陽湖,北圖豫州。三年吸納,穩佔豫州,徐徐向北推進,平穩局勢,積蓄力量。十年之後的事情就非臣所能預料的,至於詳細之事,殿下的《襄陽治略》已經寫的很清楚。”
劉協笑,陳群拍掌道:“公達所言必符合殿下心中所望!”
荀攸複道:“殿下,臣昨日剛得叔荀彧自幽州發來的信,其言公孫瓚和劉虞之間的矛盾,歷經數次調解仍未見效,問殿下該如何是好?”
劉協知道荀彧是寫的家信和荀攸先商量,拿準注意再和自己說,荀攸既然如此說,必然已經有了謀斷,道:“公達若有想法就直接說吧!”
荀攸道:“殿下之所以欲求北方幽州苦寒之地,乃為馬爾,觀騎兵百戰敗勝者,主要取決於馬的質量,這也是殿下苦心求得羌、匈奴兩個小部落在新野郡兩縣牧馬的緣故。幽州馬遠不如涼州馬,既然幽州不能得,可望涼州。”
劉協苦笑,道:“涼州正在董卓手中,如何能得?”
荀攸道:“唾手可得!董卓敗局已定,只是不知道死在何人手中,涼州韓遂、馬騰長反,概因生活貧困,糧草不足,殿下所佔荊州、漢中都是產糧大地,可廣贈糧草,百姓一半,韓遂和馬騰另分一半,既得民心,復得涼州鐵騎。若能得涼州,豫州可只佔汝南。”
他攤開地圖,指著雍州之地道:“若要涼州和漢中能相連,必先佔蜀地,在出兵攏西郡,兵屯五丈原、斜谷關、駱谷、武關四關隘處,則可盡防北方,亦可經攏西郡和西涼相連。”
劉協大喜,道:“如此安排確實不錯。”
荀攸道:“今董卓無力南下,漢中、南陽、新野三郡才能安然無恙,若不乘此良機,苦心經營三地,在董卓大敗之時,乘機出兵攏西。丁原雖然忠義,然遠非董卓之敵,待時機成熟可讓魏延連同丁原突襲蜀地,再由丁原退回成都治理蜀地,由魏延屯兵漢中。”
劉協還未說話,陳群已經鼓掌道:“此策妙爾,自古以來尚無南方勝北方的戰例,如今以南方糧草養西涼兵,以西涼兵站北方軍,此必勝之道!”
劉協微微一笑,道:“何人可去西涼計劃此事?”
荀攸道:“我叔言,若殿下認為幽州難求,荀氏可復進攏西郡、金城,為日後殿下進西涼做準備!”
劉協笑道:“荀氏一族乃本王雙足,為本王之志而奔走四方,日後回洛陽,舉家皆侯相。”
荀攸大喜過望,拜道:“荀攸替我族謝過楚王殿下!”
劉協忽然想起一件事,道:“荀家可原經商?”
荀攸神色尷尬,荀氏一族累世為尚書,乃名門望族,此時商賈雖已經不再被人們認為是亂國之人,但地位仍然很卑賤。
劉協示意陳群,陳群和劉協每日交流,深悉他的想法,又知道他很多想法不願意自己說出來,以免讓人驚為天人,便起身對荀攸道:“公達只知道小商苦勞卑微,卻不知道大商若有報國之心,作用不下三公九卿之下!”
荀攸和陳群相識久矣,知道陳群智慧卓越,道:“願聞其詳!”
陳群道:“夫天下之馬、甲胃、兵器、糧草都是以錢計價,既然以錢計價就可以通商,若有馬商有十萬良馬,賣於殿下,殿下大業成矣!商交天下各地,以商謀利,以利養軍,以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