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2/4 頁)
域有于闐、焉耆、疏勒三大國,另有小國五十餘,據載最多之時有五十五國,至今日,西域有鄯善、于闐、焉耆、龜茲和疏勒五大國,北新道上還有大國車師後部,其中以于闐、焉耆、龜茲為最強,陛下如今可有三種方法,一是在西域設都戶府,或可一統而徵之,最後一種稱之封公制,臣以為最為妥當,在原西域長史府處設西寧郡,西寧郡所有土地悉數歸官田,駐軍治理,將西域視為一州之地而治,鄯善、于闐、焉耆、龜茲、疏勒和車師設為六郡,各城國之王亦同時出任各郡太守,封為公爵,逐步推化,使各國之主不再稱王,改稱朝廷公爵,讓他們在陛下的統管下平定其他小國,待西域六郡實力更強,則可一統七郡征伐烏孫郡,使西域完全歸屬大漢統轄,且不必損耗國力。此後,七郡公爵子弟皆入讀襄陽學府,陛下擇選優異者,且誓死效忠大漢者為世子,凡西域八郡之兵皆為駐防軍,獨西寧郡安置定西軍,在西域推廣棉花和葡萄種植,使之依賴大漢糧草,則永不敢反。”
“覆在長安設東西商市,洛陽設南北商市,則兩地繁華,開挖洛水和浙水之間的漕運河渠,使南方之貨物以長江水系為途徑,經襄陽至洛陽,形成南北貿易之源,再加上長安和洛陽之間的水運,則可使東西貿易更進一層。”
劉協大喜,重拍荀彧肩膀道:“此乃千古良策,永御之道爾!”
陳群和戲志才亦道:“果為良策,若如此施治,西域當永歸大漢,復不能再反覆!”
龐統思索良久,覺得自己想不出更好的策略,嘆道:“封公制實為上上之策!”
劉協亦嘆道:“好個封公制啊,只以這個封公制,文若足以千古留名!”復對龐統道:“士元啊,要想千古留名,就必須要有過人之處,比如文若這個封公制,可以讓西域,甚至更多的地方永歸大漢!”
他輕輕拍了拍龐統的肩膀,道:“朕盼望有一天,士元能有更好的策略獻給朕!”
龐統笑道:“必不令陛下失望,臣今夜就回去好好想!”
眾人哈哈大笑,劉協讓小荷煮好茶,和四人邊飲邊敘,荀彧問劉協道:“但不知陛下欲定西域為何州,又派何人出任西域治略總督和駐防督尉?”
劉協略作思索,乃道:“西域就叫西域州好了,治略總督的人選是個麻煩,老實說有一個人很合適,可這個朕不太好開口!”
荀彧等人不知道劉協說的是誰,皆不知如何回答,陳群卻道:“陛下說的是石廣元吧,司馬先生曾說他再學三年便可為治國良才,如今依臣看,廣元治理一州綽綽有餘,陛下之所以不方便,是因為覺得過早派遣他出使青州耽誤學業,其實臣以為廣元好動,四海遠遊正是其心中所願,能夠去西域出任治略總督正是他的喜好才是,陛下不妨直說!”
劉協頷首道:“長文說的在理,朕這個學兄從來都不是一個能安坐的主,或許去西域正是他的喜好!下面再說駐防督尉這個問題,實際上僅派一個督尉解決不了問題,至少是駐防總督,你們認為閻行這個人怎麼樣?他去了之後,定西軍也就長駐西域!以後對偏遠的州都採納雙總督制,一文一武,十年一換,不可久任!大漢管轄一地,不是靠某地的豪族,而是靠大漢的國力和威嚴,若是一族在某地呆的久了,必然在當地的權勢超過大漢的威嚴,日久必成禍,必須採取輪換制!”
荀彧道:“恐怕現在就得將馬騰從涼州調回襄陽!”
劉協微微點頭道:“調是要調,只是現在還不適宜,等過幾年,朕打算安排皇甫康在涼州出任駐防總督,至於和皇甫康搭檔的治略總督人選,文若要及早想好,在皇甫康出任駐防總督之後,對涼州的管理就要適當變嚴,對於儒、法、道三家學說的推廣也要在涼州開展!”
荀彧嗯了一聲,續問劉協道:“那陛下對大漢南方疆域的劃定作何打算?”
劉協拉過地圖,按著蜀州說道:“蜀州南部還有大片土地,也可以農耕,但自蜀州陸路而下很困難,那裡還是西部高原山脈的延續,據蜀州傳來的資料,蜀州再向南(今天雲南南部和緬甸交界處)都是險峻山脈,雖然蜀州有幾條河可以穿山澗而過,由於落差太大,水流湍急,根本不適合大規模運送,不過當地南族的百姓卻可以驢馬運送貨物到山南和當地土著進行貿易,而一旦過了山川,則水寬遼闊,適合大規模運送物資,但驢馬運送數量非常有限,根本不適合軍資器械的運送。如果軍機院核查的訊息沒有錯的話,當地土著所說的南掌河(今天的湄公河)就是蜀州的瀾滄江下游,而交州附近比較富裕之地寮國、真臘都屬於此河流域範圍內,所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