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第3/4 頁)
這個事情倒引了孟建的興趣,他立刻將所有情況和資料整理清楚,傳向中原,經青州傳到襄陽。
劉協想了想,如果要想巧妙的收復興州,夫餘王無疑是一個強大的工具,但沃沮也不是一個不錯的補充,此前高句麗一直乘著大漢混亂試圖統一東北平原,和沃沮、夫餘、挹婁都有開戰,或許一上來滅掉高句麗是一個最好的方法,只要大漢出面,以遼州為基地,派出幾萬精銳,詔令沃沮、夫餘、挹婁三國同時出兵,那麼就可以輕鬆消滅高句麗,雖然要分一部土地歸還給沃沮,但總體來說利益還是巨大,只要能夠滅掉高句麗,夫餘、挹婁、沃沮三地的領土都暴露在大漢的鐵蹄之下。
實際上統一興州最大的困難就是高句麗,這是一個非常尚武的奴隸王國,夫餘、挹婁、沃沮經常是三打一也不是他的對手,反而被他壓著打,只要除掉他,那麼統一興州就非常輕鬆了,中間只需要繼續拉攏一個,打擊一個,或者採取西域的封公制。
為了讓封公制變得更實用,劉協開始考慮六層三等爵位制,就是在公、侯、伯、子、男、新六層爵位上各一等、二等和三等制,一等公爵以州命封號,二等公爵以山命封號,三等公爵以郡名或者大城名命封號;一等侯以山命封號,二等侯以郡命封號,三等候以公績命封號;一等伯以郡名命封號,二等伯以大縣名命封號,三等伯以功績命封號;子、男、新三層爵位不命封號,只設等級。
劉協想出這樣的爵位制,並沒有立刻實施,而是首先讓荀彧、胡昭過來,和他一起商量可行性,結果荀彧和胡昭都非常贊成,畢竟現行的爵位制度過於簡單,分封起來使功績不明顯。
劉協見他們這樣偏向保守的大臣都同意,其他人自然沒有多少反對意見,立刻下詔調整爵位制,首先華夏六年五月再次祭奠盧植追封為荊州公,成為大漢第一位一等公爵,由於一等公爵不保留繼承製,盧植(查盧氏家譜的時候,意外發現韓國總統盧泰愚、盧武鉉是盧植後裔,無語一個,不過盧益這個是錯誤的,可能因為戰亂,盧家的家譜中間有斷層,一直到宋朝才重新建立,所以大家不要相信啊,好象我的家譜也在五胡亂華之後中斷了,從宋太祖才重新記錄,也是中山靖王之後,不過和劉備不是一支,他們家斷了,活該。估計大家的家譜都是差不多這個時候重新續上的,不信自己去查。)長子盧益仍然維持荊山公。
皇甫嵩則維持二等公爵,周邑、楊彪、丁原三人很自然過渡到三等公,為了彌補皇甫驪,劉協巧妙的改南驪族領地內的賀蘭山改為南驪山,這樣保持皇甫驪為二等公,使皇甫家族成為大漢唯一一個同時擁有兩個二等公爵的家族,其家族也立刻成為大漢第一個一等國族。
劉協這樣的平衡讓皇甫嵩也很滿意,畢竟盧植逝世在先,他也不好意思和盧植在一等公爵的問題上平齊,而且同樣二等公爵在大漢也僅他和皇甫驪,他還是比較滿足的,這一高興,身體狀況竟然比以往好了一些,劉協看道他身體轉好也是非常高興。
荀攸則成為三等公爵,荀彧也終於在此次改封制之後,被封為襄陽公,陳群封為洛陽公,徐庶封為長安公,這些封號都是非常獨特的,雖然是三等公爵,但能夠以大漢現首都和前首都為封號,足可以顯現其功勞,同時又讓還在世的楊彪、丁原等人較為舒服,畢竟荀彧、徐庶這樣的功勞也就是三等公爵,他們雖然維持著三等公爵也還算過得去。
劉協就這樣小心平衡著,周瑜、楊修等人由於其父尚在,就不用急著封公,劉協也特意讓陳群書函說明其中因由。
趙雲封為常山公,孫堅改封丹陽公,馬騰封為金城公,皆為三等公爵。黃蓋、張遼等上將加封為一等侯爵,只有張頜由於沒有什麼功績,封為二等侯爵。
劉協這一次爵位改制和加封,給朝廷文武百官都留下了無限遐想,荀彧和徐庶則敏銳的感覺到劉協已經將封王的可能性消除掉了,如果盧植都只能停在一等公爵位置上,他們是沒有機會上封為王的。
劉協一直不肯把話直說出來,那是因為他曾經表示肯定要封王,天子說話豈能不算數,如今想收回來又不知道怎麼收而已,兩人識相的不約而同的上奏,請皇上制定王爵,然為天下著想,非皇子不得封王。
劉協還是沒有同意,讓兩人大為不解,荀彧特意到御府直諫,希望劉協不封外人為王,劉協道:“不是朕不封你們為王,實則朕有一個打算,那就是大漢朝廷在朕之後永不封王!”
荀彧大驚,急忙問劉協為何有如此考慮?
劉協道:“朕決定封王者可以獨領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