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部分(第1/4 頁)
交流通道。
東西方的界限也終於正式確定,從裡海中線和烏拉爾山脈向西就,是西方世界,那裡是羅馬帝國的領域,而向東則是大漢帝國的領域,各自維護本國和對方在自己領域內的利益,各自有義務派兵駐紮在對方帝國確定的地域,協助對方保衛疆域。
在馬克西米努斯使團提供了羅馬疆域圖和西方世界地圖之後,整個歐亞大陸核心區域的地圖都實現了對接,雙方更清楚對方的強大和利益空間。
兩個帝國之間是那麼遙遠,卻又那麼接近。
大漢帝國的上層階級終於認識到了,自己並不是這個世界最強大的帝國,而是最強大的兩個帝國之一,在彼此之間,合作大過爭執。
劉協堅持認為正式同盟協定必須由雙方皇帝親自簽署,實際上就意味著雙方的正式帝國同盟協定可能要在多年以後才能簽署,但在這之前的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時間裡,都是雙方穩定疆域的時間。
作為補充,劉協讓陳群和馬克西米努斯簽訂了一份暫行同盟協議,約定雙方貿易路線和彼此商人免稅互優政策,約定了合力消滅安息帝國的義務,約定大漢有義務派遣十萬軍隊幫助馬克西米努斯平定羅馬的局勢。
在這份協議中,劉協看到了馬克西米努斯的野心和景願,他希望在大漢的幫助下結束羅馬的亂世,自己成為羅馬帝國的皇帝,對此,劉協非常讚許,馬克西米努斯成為羅馬皇帝對大漢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完成暫行同盟協議的制定後,劉協將吸納羅馬文明精髓引入大漢文明的工作交付胡昭,自己則開始準備統一大漢的征伐。
第九卷 天下雲湧 第三十章 一觸即發
華夏十年春二月,劉協召開了幕僚院和統帥府同席會議,陳群、荀彧、賈詡、戲志才、蔣琬、龐統等人悉數出席,周瑜、張遼、徐庶等人也緊急趕回來參加這次會議。
劉協給大家每人四份目前較為優異的作戰詳細規劃,第一份是賈詡、龐統的上黨中心、三路齊進方案;第二份是徐庶和文聘等人青豫戰區制定的濟南中心,沿海突襲,三軍合圍方案;第三份是曹操、郭嘉等遼興戰區制定的三路包圍,北部突襲方案;第四份是周瑜、張遼並雍提交的晉陽中心,四面合圍,野外騎兵決戰,包圍信都,圍城打援,持久消耗的方案。
四份方案都對移民,貧苦百姓的疏散體出了具體的部署,並各自有三份附屬的預想模擬方案,對北方朝廷可能做出的不同判斷和決策都預想了不同的應對之策。
劉協首先給大家定下一個基調,四份作戰規劃都非常詳細,達到了統帥府關於大規模戰役應有具體作戰規劃的要求,也都非常優越,所以具體誰優誰劣就不用去考慮了,目前的問題是找出一份相對比較北方最沒有辦法應對的方案。
在劉協的基調和思路下,徐庶和文聘提出的沿海突襲方案是北方朝廷最難做出合理反應的,其次曹操和郭嘉的北部突襲方案下,北方也沒有合理的反擊對策。
劉協將兩個方案的優點結合起來,與眾人道:“為何不能進行沿海突襲,和北部軍隊南北夾擊同時拿下長城,在最快時間內,利用騎兵的優勢,將幽州的機動兵力迅速掃清,蠶食幽州之後,所以朕認為在元直提出的方案上略加修改就可以。周瑜所領的並雍戰區兵力集中在上黨,曹操首先目標是攻破長城,但主力集中在濟南,自濟南渡江而過,畢竟在水軍上,我們擁有絕對性的優勢,而且主力部隊糧草也能夠及時供應上。”
賈詡道:“既然中心在濟南,那聖上打算調哪些軍前往濟南?”
劉協掂了掂手中的玉尺,道:“魯肅的定南軍仍然留守洛陽,防止北方行險招反撲洛陽。呂蒙的鎮東軍則從洛陽抽調回濟南,和文聘的鎮東軍,北海水師,黃河水師完成對黃河的水軍壓制,確保登陸的穩定,孫堅的徵南軍和定北軍向濟南集中,青、豫、兗、揚四州的各駐防軍前兩營調往濟南,鎮中軍抽調五萬遊騎兵,于禁領預備營都向濟南集中,彌補濟南戰區的騎兵缺乏問題。”
“曹操方面還是以徵東軍和趙雲的徵北軍為主力。此外還有十五萬控弦遊牧民族的騎兵可以呼叫,凌操的東海水師和孫堅的徵南軍承擔沿海突襲以及南北夾擊突破長城的任務;周瑜方面,仍然以鎮南軍和鎮北軍為主,此外有十萬控弦騎兵和五萬駐防軍可以隨你使用,軍機處暫時放在正處於尖刀中心的晉陽,方便南北資訊的蒐集,朕也親自領禁軍前往晉陽。給他們造成上黨和晉陽才是進攻主力的假象,實際上,本次大戰,決戰主力在濟南方向,曹操方面和孫堅的徵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