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次之,親師再次之,我若為太子可定天下亂勢,對民對天對地都是善事,如果父皇有見我此才能而立之,我當盡全力而為。在我心中,事天地事君父強於事兄長。”
盧植聽到劉協的回答,略微呆滯,對六歲幼子能夠說出這種話實在是非常驚訝,此時荀彧早已大聲叫好,長跪劉協身前,道:“皇子殿下所答為臣所聽過的最好解答,若殿下卻有如此信念,臣當為盡心盡力,死而後已。”
劉協急忙上前扶起,這個荀彧還沒有拉起來,盧植又跪了下來,急得劉協不知道如何是好,聽門外有太監宣太后駕臨,三人都要站起來給董太后行禮,董太后已然走了進來,看見盧植和荀彧跪拜劉協面前,暗暗吃驚,問道:“盧尚書和荀博士怎麼了?”
盧植知道董太后有意立劉協為太子,毫不隱瞞地說道:“臣等拜服皇子殿下之才!”
董太后大為高興,笑道:“你二人可願意輔佐協兒?”
盧植和荀彧同聲道:“粉身碎骨亦心甘情願!”
董太后乘機規勸劉協,道:“協兒,既有兩位大人相助,何不直取太子之位?”
劉協想了片刻,道:“我既然為弟,若父皇詔令我為太子,我當盡力,若無詔令,我也絕無此心。”
盧植心中更喜,荀彧卻頗為奇怪,問道:“那皇子殿下方才所言是何意?”
劉協知道場中太后和這二人都是絕然傾向自己,便毫無隱瞞他們說道:“我若與兄爭太子之位,以父皇、太后及諸公之力,亦有五分勝算,可正如盧尚書所言,家不安何以安國家,此時相爭徒令各地諸侯恥笑。當下局勢,黃巾未除盡,諸侯割據之勢尤盛景帝之世,我如能在外領兵佔據一州之地,隨時進京勤王護佑我漢室才是真心為我大漢著想。”
荀彧點頭,盧植卻大驚,問:“皇子殿下若要出外封藩,怎麼可能執掌一州之地?”
董太后冷笑道:“外人亂子都可隨意執掌一州之地,我孫兒如何不能,雖祖制有礙,然現在局勢比之當年七藩之亂更加險惡,昔日七藩尚且都是劉氏王親,如今各地掌權割據者還有幾人是我皇室血脈。”
第一卷 內宮之鬥 第三章 出藩之策
荀彧笑道:“我有一策,即可令皇子殿下手握一州之權,亦可不違祖制。”
盧植問道:“不知道文若(荀彧表字)有何良策?”
荀彧笑道:“皇子殿下雖不能為一州之牧,但若請一名德高望重的老臣代州牧之職,而殿下領一郡之地自治,只是這樣的人選世上只有三人可選,盧公便是其中最合適的人啊。”
董太后笑道:“荀博士與我孫兒所謀一致,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
荀彧見劉協笑而不語,董太后得意非凡都不似有假,暗中感嘆自己年過三十,自認有王佐之才,能夠做出如此判斷實在正常,可劉協不過六歲,識人善用的本事就已經顯現,他日必是一代明君,若不為帝實在可惜。
盧植公直剛毅,素不虛與俗禮,且朝廷早被宦官掌權,自己大志難得實現,倒不如去一州擔任州牧之職,且可以輔佐劉協,當下也不推辭,道:“老臣定當效忠,盡臣之所能,為殿下守一片保國之地。”
董太后雖知道劉協聰慧,但此事非同小可,必須自己親歷為之,事事考慮周全才可無後顧之憂,問兩人:“你二人覺得何處可為保國之地?”
盧植道:“天下富裕之州有二,若要選一處為根基,冀州為最佳,徐州次之。”
荀彧道:“依臣所見,荊州為最佳,冀州、徐州虎狼之地,雖有殿下坐鎮,地方軍閥亦不敢動一寸土地,可冀州黑山一帶多有黃巾餘孽,徐州地處平原,又是戰略要地,非據守良地。荊州雖非富饒之地,但多產錢糧,今黃巾之亂後,北方流民南下,人口增多,若治理得當三年內可算海內第一福地。不過,荊州也有缺陷,且與冀州相比缺陷之大,難以彌補。”
盧植本來對荀彧所說荊州最佳頗有意見,聽他說道缺陷處,不僅點頭,覺得荀彧果然是才智之士,道:“文若是否覺得荊州無兵馬?”
荀彧道:“正是,若以兵馬錢財統籌考慮,盧公所說的冀州確實是最佳之地,畢竟賊寇可降可剿,屬於可以解決的問題,而荊州無兵馬確實是根本問題,很難解決。”
盧植道:“文若與我所慮一致,那文若又為何稱荊州為最佳?”
荀彧笑道:“荊州雖無兵,北方流民驍悍可為兵,幽州亦可有兵馬。”
盧植沉吟片刻,笑道:“你知我有徒公孫瓚在幽州,是以有恃無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