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部分(第3/4 頁)
只考慮郡城,而各州、郡負責本地域內的以郡城為中心,郡域範圍內的馬路和水道建設。
對於帝國的天京、濟南、安泰、武漢、南京、西京、錫金、星光、洛陽九大中心城市和三十四個區域中心城市,規劃的則更加完善,允許在周邊百里和三十里內建設百到三十的小鎮,確保大城市的分散輻射能力,緩解中心城市內部的各種壓力。
燕州在諸葛亮到位後,對整個鮮卑族採取了較大的安撫政策,但對另外一方面的叛賊,則請趙雲繼續追殺,一直追殺到西伯利亞省範圍,燕州、驪州、興州北方經濟三州和幷州、司隸京州兩州的大北方經濟體共同承擔了主要的開支,因為各州都清楚,鮮卑的問題無法解決,北方經濟就不可能有一個穩定的環境。
諸葛亮則以城堡建設為主軸,拉開馬路建設。尤其搶先和興州安慶一起完成安燕馬路,使得興州的糧食可以大規模湧入燕州,改善當地的生存狀況,實現了呼倫城的定牧生活方式。強制執行了燕州的城堡建設工作,搶先在取消傭工前,用三年的時間完成了主要地昌順、昌泰、昌歸、昌伏、昌永、昌良、昌恆、昌興、昌盛九個大城堡的建設工作。而沙唐、烏蘭、呼倫三大城的建設也取得基本成就。
雖然在財政上,燕州處於大規模透支狀態,中央銀行為此支付了大額度的免息貸款,但最終還是穩定了北方的局勢。
燕州經過聖湖血案之後,人口從最初的八十萬人口猛然跌到三十萬以下,再加上向興州補充移民的十萬人,燕州總人口已經不足二十萬,驪州人口正好盈餘過多,在中央治略府北方協調總司的協調下,驪州和幷州向燕州移民十萬。大大稀釋了鮮卑血統,尤其經過通婚策的執行,以及強制婚姻制度的執行。燕州原有部落經濟徹底被打散,變成了家庭製為基礎的旗長制,旗長制就是單純的民選,喪失了部落王的各種權利和地位,而且還位於鎮長之下。由治略臺指派的鎮長統一管理。
興州在孟建的管轄,終於開始走全面的振興,從最初東寧、挹寧、沃寧三郡繼續分割成東寧、盛夫、黑河、烏蘇裡、興凱、安慶、沃寧七郡,人口透過移民和內在增長,增加到了四十二萬人口。
驪州在連續擴大面積後。成為橫貫東西的一個北方大州,面積僅次於燕、藏、興三大州之後,是帝國州域面積排在第四位的州,西與西域、涼兩州接界,東與興州接界,南與司隸京、並、雍三州交界,包括司隸京北方原烏桓範圍內的作樂水和烏侯水區域也成為驪州範圍。
由於驪州承擔北方防線底線的作用,其內部的漢化也是更加強化地推廣,是帝國漢化和基礎教育實施的最重要地區,隨著部分南方人口北移,驪州人口的漢化程度也是進一步增加,現在所謂的驪族和漢族已經沒有區別,並且隨著漢化,原先本來就避談的驪族也就更加避諱,一律以華夏族稱之,甚至逐漸使用漢族的稱謂,使驪州融進漢族範圍內。
在原烏桓領域,由於北方三州對通的馬路都經過這裡,在這裡形成一個十字路口,而促使了原先的京泰大城堡的進一步建設,趙雲的徵北軍就常年駐紮在此,確保整個北方的穩定。
京泰城堡經過二十多年的強化建設,可以算得上是帝國第一城堡,並且秘密裝備了新研製的鐵製火器和大量的雷火車。
京泰城堡雖然處於驪州範圍,但在經濟和管轄上卻直接歸屬司隸京州,是司隸京州包括整個中原九州對北方底線性防禦線,同時配備了兩萬人的京泰駐防軍。
隨著驪州漢化加速,北方三州中只有燕州目前還保留著鮮卑的氐胡族系的關係,但在教育上也開始大規模的漢化,爭取在五十年內使燕州完全漢化,或者僅保留部分少數鮮卑人。
西域地區的氐胡族系程度比鮮卑要嚴重的多,無論如何通婚、漢化,也不可能徹底漢化,所以在政策上並不採取完全漢化,只作為氐胡族系,融入大漢帝國的華夏族系中,持續推廣通婚策,鼓勵漢化。
帝國中央二十八州新的統計呈報表明,帝國目前人口已經達到了四千三百萬人口,還不包括多年向甘寧、巴比倫、西襄陽、東非四省輸出的一百六十萬人口。
天京城目前擁有人口達到六十一萬,周邊百里內林立了四十二個鎮,這些鎮的總人口突破六十萬。
安泰城的人口也達到了三十五萬人,僅次於帝國第一大港口城市南海的四十四萬人。
在天京城華夏廣場右方十里處,自由廣場的建設也開始劃入軌道,在自由廣場上,人們將可以看到一位年輕時代的劉協青銅像,這座雕像高六丈七尺,是整個華夏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