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第3/4 頁)
,我們對掌握少數股權不感興趣,我們感興趣的是一鍋端。”
歷經134年風風雨雨常勝不衰的萊曼兄弟公司,最終在內部的權力鬥爭中坍塌了。此例警示人們,企業內部的團結是多麼重要。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企業內部的權力鬥爭並不少見,這種可惡的內耗,往往將一個好端端的企業擠到崩潰的邊沿。
願我們從此例中吸取教訓,牢記:“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的告誡。
善於進行商業合作
經商賺錢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那麼與人合作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環節,如何做到互惠互利,共享共榮呢?在這方面香港著名華商李嘉誠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李嘉誠是一個朋友眾多的商人,但李嘉誠還是一個善於與朋友合作的商人,在怎樣與朋友一起做生意這方面,李嘉誠有著一整套心得體會。舉例來說,在投資北京王府井建設的專案中,他與馬來西亞富商郭鶴年的合作就十分有成效。談到與朋友一起做生意,李嘉誠認為以下三點很重要:一、互惠互利,共渡難關
李嘉誠認為,當貿易的雙方都遵守互惠原則時,就會演變成自由貿易的關係;反之若有一方不遵守互惠原則,就會形成保護主義。向對方敞開大門,既有利於吸收對方的有利方面,也有利於發揮自己的優勢,可以說,這是一個十分有效的商業原則。從商業的發展來說,企業結盟的最大一股推動力是市場和技術。在過去,不同的技術各自獨立發展,很少重疊。今天,幾乎沒有一門技術和一個領域還是這種情形,即使是大公司的研究部門,都沒有辦法供應公司需要的一切技術。所以,製藥公司必須和遺傳學家結盟,電腦硬體公司必須和軟體公司結盟。技術發展愈快,企業也就愈需要結盟。在這種結盟的背景下,技術和資訊的交流、資金和人員的滲透都會給自己的公司和夥伴公司帶來巨大的活力,並極大限度地降低自己的經營成本,所以說,商業合作的魅力就在於此。
二、選擇盟友要共享共榮
李嘉誠認為,商業合作應該有助於競爭。聯合以後,競爭力自然增強了,對付相同的競爭對手則更加容易獲得勝利。但是,有許多公司之間的所謂聯合只是一種表面形式,在利益上並沒有達到共享共榮,這種情況往往就容易讓對手從內部攻破而導致失敗。
戰國時,魏國在選擇聯合物件時所注意的一點是“遠交近攻”。韓、魏、齊三國結成同盟,打算進攻楚國。但楚、秦乃是同盟,不小心謹慎行事,秦國就會出兵。因此三國先向楚派出了使者,表明了友好的態度,提出進攻秦國的建議。三國的提議,對楚國來說是收回曾被秦國掠奪的領土的好機會。楚國答應了這個建議的情況被傳到了秦國後,韓、魏、齊三國先向楚發起了進攻,但秦國卻坐視不管,於是獲得了全勝。楚、秦二國就是在選擇合作伙伴時不慎,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由此可知,商業合作必須有三大前提,一是雙方必須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須有可以合作的意願,三是雙方必須有共享共榮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
三、分利於人則人我共興
對於經商,中國人一直以謀求利益為經商之目的,所以古語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千百年來,商人們抱定一個宗旨:無利不起早,沒有利潤的事情是商人們所不願意涉足的。因此,李嘉誠在生意合作中總是抱著分利與人則人我共興的態度,與他人積極合作。
當然,與李嘉誠抱有一樣態度的香港商人並不在少數,例如香港地產鉅子郭得勝以他的憨厚的微笑和細心經營,在創業之初,使周圍鄰居不再感到陌生了,生意也日漸好起來,他批發的華洋雜貨及工業原料,價格都很適中,街坊都說“他是個老實商人”。
說也奇怪,人越老實,客戶越喜歡跟你做生意。生意做大了,便又向東南亞拓展市場。1952年索性改稱為鴻昌進出口有限公司,專注洋貨批發。沒多久,街坊不再稱他郭先生,而是議論他是“洋雜大王”了。
實踐證明,採用讓利法則不僅能夠吸引顧客的購買慾,還能夠招來更多的合作伙伴,使你的財源滾滾而來。無論是李嘉誠還是郭得勝,與人分利、誠實經商都是他們獲得成功的重要秘訣。
分享宜“廉”
有福同享,互惠互利,共存共榮,是利益分配的重要原則。論功行賞是對人才的厚待,熱心公益是對社會的厚舉。利益分享意義重大。
正確對待利益分配
孔子說:“私惠不歸德。”意思是私心惠己不道德。所以,他強調:“貨不必藏於己,利不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