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3/4 頁)
次饒恕了胡大海的兒子,那自己的命令不是等於廢話了嗎?如此,以後誰還會把自己的命令當作一回事呢?而且,正因為是胡大海的兒子,正因為胡大海是自己手下的愛將,與自己是情同手足的兄弟,更是應該嚴格執法,不徇私情。在軍令面前,上下一視同仁。
朱元璋對王愷說:“寧可讓胡大海背叛了我,也不能使我的法令行不通。”說完,就親手殺死了胡大海的兒子,這件事震動了全體將士。自此,大家都知道了,主帥是一個說一不二,視律過命的人,以後再也沒有人膽敢以身試法了。
而胡大海呢,他也十分明事理,雖然自己是個大將,功勞很大,但是這畢竟是在軍中,軍令如山。朱元璋的做法沒有任何錯誤,不殺自己的兒子,那就會失去軍心,最終結果必然是大事無望。胡大海沒有反叛,也沒有怨恨朱元璋,而是同以往一樣,盡心盡力為朱元璋打天下。按律判刑者執法如山平衡關係,安撫民眾才能相安無事
劉邦打敗楚霸王項羽之後,建立了劉氏的統治地位。但按照歷朝歷代論功行賞、割地封侯的原則,那些曾為建立漢朝江山立下過汗馬功勞的文臣武將們都將得到應有的賞賜,但劉邦初為人君,尚未深諳統治之術,因此,在封賞之時,多照顧那些平時跟自己關係好和有親屬關係的人,諸如張良、蕭何及呂后家族中的人。這一來,那些雖也曾立下大功,但跟劉邦關係一般甚至素有隔閡的人便被冷落一旁。一時間朝廷內外議論紛紛,猜忌四起,人心浮動。
最後,劉邦依照張良的建議把雍齒這樣與高祖有怨之人封為侯,其他眾臣見狀,心中便自然平靜下來,於是一場可能發生的政治風波即告平息。
戰國時,有一次,齊景公與晏子到少海遊歷,他們登上柏寢臺,眼下是齊國的一派奢糜景象。齊景公望著這一切,心中油然生起一陣感觸。齊景公道:“國家實在是太糜爛,長此下去,以後誰能夠維持國家的局面呢?”晏子似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可能是田成氏吧!”晏子答道:“田成氏掌握了齊國的民心啊!你看他,要求君王給大臣加官進爵,提高俸祿。借給百姓的糧食用大斗量,而當百姓還他們時卻用小斗量,意在施人以恩惠。殺牛時自己只取一盤肉,其餘的都分給家臣。相比起來呢,你卻一味地只想收奪財富,而不給民以實惠,一旦有災,齊國百姓死傷枕籍卻得不到幫助。相比之下,田成氏管轄的地方,百姓總是能得到他的幫助解救,所以難得有餓死的現象。周、秦的人民都非常崇拜田成氏,紛紛湧向他管理的地方。田成氏的仁德受到廣大人民的頌讚,所以我認為將來的天下必為田成氏所有。”齊景公聽完,悲傷地流下了眼淚,“我的天下將被田成氏奪取,有什麼辦法才能避免啊!”晏子道:“請您別擔心,如果大王真想保住自己的天下,現在還為時不晚。惟一的辦法就是接近人民,遠離奸佞,治亂世,輕刑罰,救濟貧窮,憐恤孤寡,施恩惠於不足,這樣人民必然會歸服大王,使田成氏無隙可乘。”齊景聽完連連點頭稱是。利民而不損民,助民而不損民,這是任何統治者都不可違背的基本規律。人民是國家的基礎,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除惡務盡———廉政術
在對待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態度上,要能夠辨別出為人臣的忠奸。清廉公正的領導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而將個人利益置之腦後,所以,忠臣以國為先,而後才是自己的個人利益。
勤政愛民才能治理天下
“勤”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治家治國均離不開一個“勤”字。因為勤能補拙。
朱元璋從一個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小和尚,能夠走上皇帝的寶座,其中的巨大差距,自然只有他自己才能體會。有句話說:“創業難,守業更難。”對他來說,更知道好好治理國家的重要性。
所以,朱元璋有喜有憂,喜的是得到了天下,憂的是怎樣治理天下、守住這一份基業。像許多其他朝代的開國之君一樣,在做上皇帝之後,朱元璋並沒有安於享樂,而是經常吃不好、睡不好,心情焦慮。
他認為,履行皇帝的職責,最重要的還是勤於政事。張士誠為什麼會被自己打敗,原因之中,主要的一條是他長期不親自過問政事,而是把重大的治理責任委任給了某些權臣。最後,權臣們得以能夠欺上瞞下,導致內部腐朽。
透過總結元朝的滅亡,朱元璋也認識到,元朝之所以被消滅,主要原因也在於此。元朝君主把重大的朝廷事務都交給了幾個大臣,自己則養尊處優、沉於享樂,而被委以重任的大臣則獨斷專行,任意胡為,欺騙君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