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訪名師,求師的目的是為了養成高貴的人格,使人際交往做到有禮有節,不無周到之處。
三、樂於傾聽,善於傾聽
世界上不存在全知全能的人。因此,傾聽別人的意見和建議,集合眾智,就成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既然自己並非萬能,不可能知曉一切事物,就需要用別人的忠告來彌補自己的不足。要結好人緣就要培養樂於傾聽、善於傾聽的謙虛心胸,無論在哪一個時代,每個人都需要用謙虛的心胸來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如此則人人都會視你為知己。
四、有道君子擇良緣而結
有道的君子,居家必選擇風俗淳厚的鄉里,出外交遊必親近學博行潔的賢士。環境對人的發展影響極大,昔日孟母擇鄰三遷,實有必要。
五、寬容大度,理解體諒
俗語說“千人千面”,而人心的差異和特別,則又勝過人的面孔。所以凡事要尊重別人的特點,不應該以自己的標準去評價別人,衡量一切,應該多為他人著想,凡事忍讓,尊重他人的存在價值,彼此和睦相處。惟有如此,個人的智慧、潛能才能得到真正的發揮,交際範圍才會越來越廣。
六、融會貫通,左右逢源
對世間人情進行細微視察,將所學徹底融會貫通,便能靈活運用於世間各種情態,使人格亦可達於真善美的完美境界。長此以往定能有益於處世能力的提升,人際關係的左右逢源,不至於墮落成一個惡人。
七、摒除私慾,不圖私利
為了求生存,人們難免有私心或私慾,完全沒有私心的境界,只有聖人才能達到,一般人是無法企及的。但是,我們在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時,千萬不能使自己成為私心、私利或私慾的奴隸。這是因為私心本來是出於私慾和私利而考慮的,實際上往往事與願違,私心過重的人最後總是自食惡果。
八、保持熱忱,探索真理
目光短淺,只盯著眼前,常會失去結交君子的機會,只有把目光放遠,才能於紛繁中看出事物的規律、探索真理,進而才能得到別人的真正友情。善於對事物進行全面細緻的觀察,會激起你對人的熱忱,增加對社會的瞭解,培養出遠大的眼光及洞察世事的能力。
九、識破虛假,看清真貌
看人要看到真實的人。就這一點也不要主觀。觀察事物,要看清它們的真實面貌。這樣,無論對己對人,還是對事對物,就會有正確的判斷,而正確的判斷又必須以觀察的真實為前提。如今社會上的種種齬齟衝突,就是因為缺乏率直的心胸,對人和事物的觀察有誤。
十、明辨好壞,認清價值
作為朋友,對於別人的好建議,會有三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是以感謝的心情接受,進而實行;二是意見相反,並不接受;三是斷然拒絕,並懷疑別人的好意。而後兩種都是對朋友有害的,處世時最好做到能分清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又能用感謝的心情接受別人的好意見。這樣,不僅對個人是有益的,對朋友也是愉快的。
十一、存心仁厚,博愛互助
當今世界,看別人洋相的人多,幸災樂禍的人多,真心誠意幫助別人的人少。其實,世間不僅人人需要幫助,人性中也有幫助別人的天性。要廣結人緣,就要無私、平和地看待一切人和事物,就要懷有愛心和惻隱之心,互相尊重,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如此你的愛心和惻隱之心,就會像泉水一樣湧流出來,朋友就會越來越多,人緣也會越來越好。
十二、遇事冷靜,泰然處世
許多人失去朋友,常是因為遇事火爆,引起爭吵導致關係破裂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處世中的冷靜十分重要。過去,身經沙場的人,都經受過戰爭的緊張和激烈。在那種生死關頭,要保持頭腦冷靜確實不易。現代生活中,雖然已經很少戰爭,但造成緊張的情形還是多之又多。如何培養沉著冷靜、泰然處世的風範,進而能用冷靜的態度觀察和判斷一切事物?一個人之所以失去冷靜,是因為心中有雜念,如果能做到冷靜、無私,那麼處世就十分圓滿了。
十三、謙虛學習,轉益多師
生活當中,處處都有學習的機會,關鍵看你能否有虛心求學的態度。如果有了這種態度,在平常空泛的談話中,也可以得到一些知識和經驗。如果沒有這種虛心求學的態度,就既不會隨時隨地反省、檢討自己,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也不能發現別人的長處,更失去良師益友。
十四、積極靈活,隨機應變
人生難免坎坷和挫折。一些人遭逢此種境遇,往往一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