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3/4 頁)
未卜,你又於心何忍?即使死,也死得遺憾,並未盡忠盡責,問心有愧。”
關羽聽後,一時低下頭來。
張遼接著說:“第三個罪過,你武藝超群、兼通經史,不圖協助‘漢室’,卻想死拼硬戰逞匹夫之勇,你算不上一個忠義之士。”
關羽想到終生要匡復漢室,自己卻出征未捷身先死,實在有負漢室的重望,心中尋思,大丈夫能屈能伸,何不尋求新的出路。
張遼抓住機會進言道:“現在四面都是曹公的兵,若不降則只有戰死,而死又毫無用處,你何不暫時歸順曹公,待機再找尋劉備,匡復漢室,同時也保全了劉備家眷的性命,自己命賤但劉備家眷命重啊!”
經張遼這一分析,關羽心有所動,想到一時受降雖然有失面子,與大名鼎鼎的關雲長英名不符,但一可保全劉備家眷性命,二不違背桃園之約,三可留有容身之處。思前想後,還是暫時受降曹公為上策。
張遼以敘舊為先導,抓住關羽心理,層層深入,反覆論證,終使關羽受降,可謂說技不凡;相反,如果張遼以直言勸降,或者以武力、以死相逼,勢必遭到關羽辱罵,一旦失手,則會以死相拼,最後鬧個魚死網破,實不划算。
設定臺階法的關鍵是臺階的設定要巧妙。要使參謀物件感覺到高低大小正合適,其潛臺詞最好不要說破。媽媽有意讓孩子睡覺,漫不經心地拋個枕頭到孩子的手邊,孩子可能順勢枕在頭下,呼呼入睡;如果鄭重其事地給孩子枕上,明確地教導他,說這樣會睡得更快一些等等大道理,說不定反倒把孩子的瞌睡趕跑了。這就是設臺階時的技巧問題。張遼有意給關羽受降設一個臺階,說了一大番話,無非是暗示關羽:並非你關羽不武勇,鬥不過曹兵曹將;也不是你關羽怕死,忘記了忠義,屈服曹操。之所以要暫時受降,完全是為了劉備的利益,完全是為了興漢室的長久之計,完全是因不得已而為之。而這武勇、忠義正是關羽所在乎的。為此,他確實敢與曹軍拼死。張遼很會投其所好,在當時情況下,這個臺階很合適,使關羽感到心雖慼慼,可面子上還是說得過去。順勢而下,也不至於太掉價,故能接受。如果張遼明明白白地把臺階搬出來,把理說白,那效果可大不一樣了。
所以,不管是勸解你的領導,還是勸解你的朋友,你都要顧全其臉面,為其設定一個恰當的臺階,讓其就坡下驢,愉快地接受你的見解和主張。
自制力強才能成就大事
“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所不能為”。這是古代聖哲對身為領袖者所提的要求,目的是為了檢驗作為領導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受人胯下之辱而忍之,是這種自控能力的典型事例。
漢初名將韓信年輕時家境貧窮,他本人既不會溜鬚拍馬,做官從政,又不會投機取巧,買賣經商。整天只顧研讀兵書,最後連一天兩頓飯也沒有著落,他只好背上家傳寶劍,沿街討飯。
有個財大氣粗的屠夫看不起韓信這副寒酸迂腐的書生相,故意當眾奚落他說:“你雖然長得人高馬大,又好佩刀帶劍,但不過是個膽小鬼罷了。你要是不怕死,就一劍捅了我;要是怕死,就從我褲襠底下鑽過去。”說罷雙腿架開,立了個馬步。
韓信認真地打量著屠夫,想了一想,竟然彎腰趴地,從屠夫褲襠下面鑽了過去。街上的人頓時鬨然大笑,都說韓信是個膽小鬼。
韓信忍氣吞聲,閉門苦讀。幾年後,各地爆發反抗秦王朝統治的大起義,韓信聞風而起,仗劍從軍,爭奪天下威名四揚。
韓信忍胯下之辱而圖蓋世功業,成為千秋佳話。假如,他當初爭一時之氣,一劍刺死羞辱他的屠夫,按法律處置,則無異於以蓋世將才之命抵償無知狂徒之身。假如,他當初圖一時之快,與凌辱他的屠夫鬥毆拼搏,也無異於棄鴻鵠之志而與燕雀論爭。韓信深明此理,寧願忍辱負重,也不願爭一時之短長而譭棄自己長遠的前程。從這個角度來講,韓信是一個十分有自制能力的人。
作為領導者,要自制就得首先從提高自身素質出發。自身素質不高,忍耐力就不強,自制也難收到應有的效果。同時,在自制的過程中,也難免產生許多障礙。如何才能跨越這些障礙,增強自制能力,你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去分析和體驗。
1。來自目標不正確的障礙。這是控制中的最大障礙,需要透過跟蹤調查,發現問題,當即提出調節措施,馬上糾正,並且要越快越好。
2。來自確定標準不當的障礙。透過實驗檢驗,在“質”與“量”兩個方面可能會出現標準偏高或偏低,或者只注重“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