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相見,這樣一位出色謀士的離去不僅是自己成就霸業的損失,而且徐庶很有可能成為曹操的左膀右臂。但是,善體人心的劉備也知道要拉攏人才首先要尊重人才,自己只能做以仁感人的君子,而不能作強奪的小人,於是劉備不僅沒有強留,反而流淚勸慰徐庶:“子母乃天性之親,不必以備為念。”
孫乾等人對劉備說:“徐庶是天下奇才,又知我軍虛實,今天若放他走,必為曹操所用,不如留住他,若曹操殺其母,他必為母報仇,盡全力敵曹操。”
劉備忙說:“不可!使人殺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讓去,以絕其子母之道,不義也。吾怎可作不仁不義之事。”第二天,劉備備酒為徐庶餞行,二人相對而泣。馬至長亭,劉備又下馬相送。劉備的這些行動,深深令徐庶感動,當即向劉備表示,此去曹營,縱使曹操相逼,也絕不為其獻謀劃策。
劉備又諄諄叮囑徐庶到曹操那裡以後盡心侍奉老母,勿以自己為念。
徐庶揮淚上馬的同時,告訴劉備,他有一好友,住在襄陽城外20裡的隆中,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正好可以為劉備出謀劃策。
劉備高興地請徐庶為之引薦,徐庶卻說:“這位朋友生性淡泊名利,除非您本人親自前去邀請,不然,他是不會主動求仕的,您當親往拜訪。”說罷疾馳而別。
徐庶到曹營後,老母方知是曹操用計把兒子騙來,十分懊恨,並責怪他不該對偽書不加詳察而信以為真,遂趁徐庶不注意,自縊於梁間。徐庶喪母后,始終如一地守著自己的諾言,不曾為曹操出一個謀略、獻一個計策。
三請諸葛,天下初定
在用人方面,劉備的厚黑更是舉世無雙。例如,劉備不忌諸葛亮的冷淡,三顧茅蘆請他出山,諸葛亮終因劉備的真誠相請而同意出山輔助他共謀大業,劉備也從此得到了完成大業的最得力助手。這時,劉備屯兵新野(今屬河南),手下不過幾千兵卒,勢單力薄,寄人籬下。諸葛亮一到新野,就以清查隱戶為由,一下擴大了徵兵數額,使劉備軍隊猛增數萬人。在博望坡,他火燒曹軍,初出茅廬即顯示出他那過人的智慧以及用兵詭秘的軍事才華。
公元208年,曹操打敗袁紹,基本平定北方後,繼而統兵20萬南下荊州,這使原本相對平靜的江南一帶頓起戰火。在此緊要關頭,荊州牧劉表突然病死,其子劉琮繼任荊州牧。面對強敵壓境,畏敵如虎的劉琮不戰而舉城投降,這使屯兵新野的劉備十分危急,只得棄城南撤。他先欲奔江陵(今湖北荊州市),然而當劉備南撤時,新野及沿途百姓願跟隨者竟達十萬之眾,這使得劉備行軍非常遲緩。鑑於形勢緊迫,有人勸劉備加快行軍速度,但劉備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堅決不同意拋棄這些願跟隨他的百姓。當走至當陽(今湖北當陽)長坂時,劉備終於被曹軍追上了,衝殺之中,劉備只帶著諸葛亮、張飛等數十騎逃脫,最後逃至夏口(今湖北漢口),不久轉移到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屯駐下來。
劉備敗走,曹操搶佔了江陵。由於曹操此時率軍已大破劉備和劉琮軍隊,佔領了荊州全境,因此,劉備對曹操來說似乎已不足為慮了。於是曹操把作戰的矛頭轉向了割據東吳的孫權,並積極進行東進的準備。曹操威逼東吳,孫權則面臨著生死的選擇。這也正好給屯兵樊口,生存於魏、吳夾縫之中的劉備和諸葛亮帶來聯吳抗曹的最有利的時機。
劉備和諸葛亮審時度勢,決定派諸葛亮親自趕赴東吳,遊說孫權共同抗擊曹軍。其時,孫權也有聯合劉備抗擊曹操之意。在此之前,孫權曾派魯肅以弔唁劉表為名去與劉備聯絡,但是鑑於曹操的勢力過於強大,劉備新敗,曹軍更是士氣高昂,準備一舉奪下江東,此時此刻,孫權就不得不仔細掂量,或戰或和,或協力抗曹,或俯首稱臣,這使他猶豫不決,一時難作決斷。另外,他手下的大臣和將軍們也有兩種不同意見,一派主戰,一派主和,這使孫權更加左右為難。正在此時,諸葛亮隻身乘船來到東吳,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見到了孫權,使其堅定了聯合抗曹的最後決心。
那一日上午,諸葛亮朝見孫權,他機警過人,用激將法對孫權說道:“今曹操在平定漢北之後,乘勝南取荊州,威震四海,致使英雄無用武之地,故劉公遁逃到江夏。請將軍根據自己的力量考慮一下:若能以江東人馬與曹操抗衡,不如趁早和他決裂;如不能抵抗,何不卸甲棄兵,北面稱臣?今將軍表面上臣服曹操,而內心猶豫不決,事情危急不能決斷,大禍不日就要臨頭了!”諸葛亮的一席話,確有數落孫權欲卸甲投降之意,這無疑刺傷了孫權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