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部分(第1/4 頁)
由於李適是少年皇帝,雖然儀式有些欠缺,但大臣們也並不是很在意,他們在意的是這次登基後將形成的權力分配。
這時,王珙快步走來,眾人一起向他見禮,王珙笑了笑,給眾人回禮,他給李亨使了的眼色,李亨會意,便隨王珙走了幾步,避開了眾人,低聲道:“什麼事?”
“我剛才發現哥舒翰竟和李慶安乘坐在一輛馬車上,兩人下車時,神態很親密,關係非同一般。”
李亨眼中閃過一絲不快,他眉頭一皺道:“或許他們只是在路上遇到,有事聊天,共乘一輛車而已。”
“我也是這樣想,不過哥舒翰明知今天是大典,卻和李慶安共乘一車,不管影響,不顧百官側目,這樣會使人產生誤解,給攝政王造成很大的被動,我以為攝政王有必要提醒哥舒翰。”
李亨是一個多疑的人,他口中雖然不在意哥舒翰和李慶安共乘一輛馬車,但他心中卻極為不悅,哥舒翰這時什麼意思?
他忽然想起了哥舒翰所提的條件,出任關內道節度使,兼管隴右,就因為這個條件自己無法辦到,所以他去討好李慶安了,是這樣嗎?
想到這,李亨重重哼了一聲,不用說,一定是這樣了。
這時,含元殿前的鐘聲敲響了,這是大典即將開始的鐘聲,丹鳳門廣場上的官員紛紛向自己的位置走去。
第四百四十二章 蜀王逼婚
大曆二年六月初十,大唐王朝的新帝李適在簡樸且隆重的儀式中登基了,由於他尚不滿十三歲,無力執掌國政,便由他的祖父,前太子李亨為監國攝政王,封安西節度使李慶安為中書令右相,尊為尚父,再由右相李慶安、左相王珙、吏部尚書裴旻、戶部尚書張筠、刑部尚書李硯、禮部尚書楊國忠以及兵部尚書陳希烈等七人組成紫宸閣政事堂,凡軍國大事皆由七人共議共決,由監國簽署發旨。
在大典的最後,駕崩的先帝李豫賜廟號敬宗,五天後將正式下葬,沈皇后冊封為文惠皇太后,李適從登基之日起,啟用新年號為貞治。
登基儀式足足進行了兩個時辰,隨著大典結束,天色已經大亮,眾朝臣都漸漸散去,開始了一天的朝務。
中書省位於宣政殿右側,是一座佔地廣闊的巨大建築物,我們今天看到的古代建築物大多是明清時代建築,雕樑畫棟,精巧別緻,但唐朝的建築卻不同,一般是用大型斗拱和樑柱一起支撐著整座建築,氣勢恢弘,給人一種寬宏博大之感。
李慶安在結束大典後便來到了中書省,儘管韋青平勸他不做右相,在幕後操控朝局,李慶安也深以為然,但凡事都有一個過程,在權力構架沒有穩定下來之前,李慶安不宜辭去右相之位。
邁步走上高高的白玉臺階,李慶安走進了中書省的大門,和碎葉政事堂一樣,中書省也是以一條中軸線為中心,兩邊分佈著各大機務要房,比如中書侍郎之房,中書舍人之房,文卷房等等,最裡面便是中書令的朝房,從旁邊一扇小門進去,便是大唐的最高權力決策機關政事堂了,政事堂又叫‘中書門下’,它不是一個開會的場所,它和後世的董事會一樣,設有機要秘書,並列吏房、機務房、兵房、戶房、刑禮房等五房於後,草擬軍國政務議題。
李慶安當年在李林甫執政時,曾多次來政事堂辦事,對這裡十分熟悉,但今天他卻是作為主人來到這裡。
中書省大堂裡十分安靜,今天是新皇登基的第一天,整個中書省內都十分忙碌。
“李相國,請隨我來。”
中書侍郎房琯恭恭敬敬領著李慶安前行,一邊給他講解中書省的情況,“中書舍人一共六人,分別對應六部,他們可以就省內所討論的軍國大政及報上的奏狀,發表自己的初步處理意見,並簽上自己的名字,謂之“五花判事”,交給中書令斟酌,最後聖上御批後再交付中書舍人,然後根據聖上的意旨草成制敕,這個專門負責執筆草詔的舍人稱為‘知制誥’。”
房琯見李慶安聽得仔細,便笑道:“要不要把大家都叫出來,和相國見一見面?”
李慶安擺擺手笑道:“大家都很忙,見面就不必了,以後來日方長。”
說著,兩人走進了中書令的朝房,朝房可不是一間屋子,而是數十間房間的總稱,僅會議室就有五六間,還有圖書房、睡房以及主書和主事的辦公房等等。
朝方內有五名主書和五名主事,主書負責整理文書檔案,主事則負責聯絡傳話,朝房大廳四周都是小門,通往中書省各處,比如右面一扇紅色小門通往政事堂,相國直接從此前去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