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部分(第2/4 頁)
對眾人道:“各位老鄉,大家以為我是什麼樣子?”
眾老農面面相覷,一人大膽道:“傳說殿下身高一丈,青面獠牙。”
又有人道:“說殿下喜歡吃生肉,抓起一隻活雞撕了便吃……”
後面一名稍年輕的鄉農笑道:“還有人說殿下晚上特別厲害……”
話沒說完,眾鄉農一起回頭向他怒視,嚇得這名年親鄉農不敢吭聲了,李慶安笑道:“無妨,我不會生氣,說說看,還有什麼說法?”
一名年老鄉農苦笑道:“是說殿下精力異於常人,要夜御十女。”
李慶安哈哈大笑起來,“我哪有那麼厲害,那簡直是妖魔了。”
事實上,李慶安得罪了不少宗室權貴,他長期不在中原時,這些宗室權貴趁機派人在民間大肆詆譭李慶安的形象,將他妖魔化了,這些鄉農今天才見到真實的李慶安,這才知道傳說並不是那麼回事,紛紛感慨傳言的可怕。
這時,新安縣縣令崔渠率數百輛滿載糧食及活豬的馬車到來了,親兵將縣令崔渠領到了老槐樹下,眾老農認識他們的縣令,這可比李慶安更加重要,眾人連忙起身見禮。
在李慶安面前,崔渠哪裡敢擺官架子,他慌忙道:“各位鄉農不必客氣了,請坐下!”
他卻不敢坐下,躬身給李慶安施禮道:“卑職參見殿下!”
崔渠今年約三十餘歲,也是博陵崔氏的子弟,他雖然年輕,但在崔家的輩分卻很高,和崔渙是族兄弟,他是天寶六年的進士出身,先在河東聞喜縣做了幾年主簿,三年前調到新安縣為縣令,可謂一直在最底層為官,對底層的民生狀況非常瞭解,李慶安專門接見他,也是為了瞭解河南府底層的民生狀況。
“崔縣令不必拘束,隨意一點,請坐下吧!我們大家一起聊一聊。”
崔渠提心吊膽地坐下,雖然他自詡還算是清官,但幾年的官宦生涯中多多少少也有一點讓人詬病的地方,他害怕這些鄉人出言無忌,把他的老底在李慶安面前捅出來。
李慶安見眾人都不吭聲,便笑道:“那我先拋磚引玉吧!崔縣令,我想先了解一下新安縣的土地兼併情況。”
聽李慶安提到土地兼併,崔渠一顆心放下,雖然新安縣的土地兼併現象也很嚴重,但那些都是朝中權貴所為,和他關係不大,他便點點頭,指著周圍的田地道:“大將軍看見這片田地沒有,這都是上田,一畝可產稻穀三石,但這些土地都不是耕種人所有,這是榮王的田產,一共四千八百頃,向東數里的土地都是他的所有,這其實只是秋林一葉,整個都畿道的土地大部分都被宗室權貴兼併了,有的是直接賞賜,有的是趁災年低價購買,有的是強買強賣,就拿我們新安縣來說,縣誌記錄開元初年時還有六成自耕農,但到今年為止,只剩下兩成了,而且基本上都是缺水的下田,一年只能種一季,權貴們看不上眼,才得以倖免……”
開始,崔渠是小心翼翼敘述,生怕說錯話對自己不利,可他越說越激動,幾年來心中的不滿和壓抑都一齊說了出來,“豐年還好,就怕遇到災年,幾個月滴雨不下,河流乾涸,那時災民四處蜂擁而來,洛陽高官又將他們趕到下面縣裡來,大街小巷都是饑民,官倉裡卻沒有糧食,那些權貴的糧倉裡糧食多得發黴發臭,卻不肯拿出一顆米賑濟,那時我們心裡恨得要命,卻又無可奈何,最苦是我們這些底層小官,上面權貴壓,下面民眾恨,兩頭受夾板氣啊!”
李慶安見眾鄉農都低下了頭,便問他們道:“你們都是佃農嗎?”
一名老農道:“回稟殿下,我們都是佃農,崔縣令說得一點不錯,這方圓二十里的土地基本上都是榮王所有。”
“那賦稅如何?”
老農嘆息一聲道:“朝廷的賦稅還勉強能接受,夏稅,上田畝稅六升,下田四升;秋稅,上田畝稅五升,下田三升,另外每畝還有三百文青苗錢,每年戶稅一貫,納絹、麻各一匹,哎!頭痛的是田租,無論夏秋,每畝六成,雷打不動,遇到災難會略略減少,但最少也要比照豐年的四成交,交不起就問東家借糧,連本帶利,利上加利,最後還不上了,或者舉家逃亡,或者賣身為奴,全家都淪為莊園奴,比如他……”
老農一指那名年輕農民道:“他就是莊園奴,一年到頭沒死沒活地幹,娘子還得去給莊丁洗衣,慘啊!”
那名年輕農民的頭深深低下,幾乎要觸到地面了,李慶安默默點了點頭,又回頭問崔渠道:“敬宗皇帝的土地改制令,我記得是下發全國執行,怎麼都畿道一點動靜都沒有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