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部分(第3/4 頁)
先帝,竊取南唐皇位,又指責李慶安扶立幼帝,有不臣之心,他號召天下人與他共舉義旗,除篡帝、清君側,重建大唐朝綱。
安祿山遂自封天下都詔討大元帥,發兵二十萬,兵分兩路,一路由大將史思明統帥,向西進軍恆州,一路由大將蔡希德率領,向南直撲相州,由此,安祿山的造反正式拉開了序幕。
……
易州送來的鴿信在三天之後抵達了長安,安祿山起兵造反的訊息立刻傳遍朝野,應李慶安的要求,政事堂連夜召開了緊急會議。
會議決定緊急向河東增加軍糧八十萬石,草料兩百萬擔,並同意郭子儀的請求,將河東八萬民團轉為正規軍,並支援郭子儀軍八萬套鎧甲,兵器十萬件以及一萬頂帳篷,同時,政事堂也透過李慶安的建議,命郭子儀放棄相州,集中兵力防禦河東。
另外,政事堂又同意了張筠的提議,在關中推行擁軍運動,每家每戶為士兵置辦一件冬衣,掀起全民參戰的熱潮。
夜深,政事堂會議結束了,各個重臣的馬車先後離開了大明宮,李慶安剛剛登上馬車,卻聽後面有人笑道:“殿下,能否同行一段路?”
李慶安回頭,見是工部尚書張鎬,便點點頭笑道:“張尚書上我的馬車吧!”
張鎬走上前拱手笑道:“那就打擾殿下了。”
兩人上了李慶安的馬車,車隊緩緩啟動,五百親衛護衛著李慶安的馬車駛出了丹鳳門,張鎬的馬車和護衛則跟在後面,一路隨行。
馬車裡,兩人對面而坐,張鎬笑問道:“殿下真的要去洛陽督戰嗎?”
李慶安點了點頭,道:“安祿山雖然提前了一個月起兵,但並不代表他的戰略有所改變,如果我沒猜錯的話,安祿山的進攻重點還是河南道,尤其是鄭州、滑州和汴州,如果他能拿下汴州,那他就掌握了戰略優勢,向南可進中原、荊襄,向東可佔徐州、兗州、而向西則可威脅洛陽,中原圖大,如果丟掉中原,我們就會陷入非常被動的狀態,我焉能不去洛陽。”
“那殿下決定什麼時候前往洛陽?”
“再過兩天吧!明後天我想把家中先安頓一下,大後天就出發前往洛陽。”
張鎬嘆了一口氣道:“殿下這一走,朝廷可又要失去主心骨了。”
李慶安瞥了一眼他,他知道張鎬找他必然有事,便笑道:“怎麼會呢?朝廷有政事堂支撐,現在政務運轉流暢,上次我去洛陽,政事堂不是也很好嗎?”
張鎬苦笑一聲道:“此一時,彼一時,上次殿下去洛陽,政事堂上下精誠團結,重大政令均能順利透過,可現在……殿下也看到了,凡張相國提出的建議,崔相國就堅決反對,而且各有支援,難道殿下真沒有看出來嗎?”
李慶安靠在車壁上,他當然知道張鎬說的是什麼?政事堂已經出現了分裂的兆頭,張筠、韋滔、崔平三人往來密切,而裴遵慶、盧奐和王縉則結成了另一個聯盟,正好是三對三,惟獨張鎬憎恨拉幫結派,他同時拒絕了兩派的拉攏,成為一個獨立的中間人。
這一切,李慶安都很清楚,其實這也是他所希望看到的,儘管他還不是帝王,但帝王之術他已經在開始運用了,只有在政事堂中製造矛盾和對立,他才能駕馭大唐朝政,否則他提拔裴遵慶又有何意義?
但李慶安也知道,歷史上大唐後期的衰亡也和黨爭有關,所以這種黨爭的局面不能持久,這種風氣不可助漲,像張鎬這種剛正不阿的大臣,才應是他倚重的大唐脊樑。
其實就算張鎬不找他,他也要找張鎬深談一次,他需要政事堂中有一個人能明白他的思路,尤其在安祿山造反時,他需要把這種黨爭造成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而張鎬無疑就是最適合的人選,他正直、廉潔、能力卓著、敢直言進諫,這種大臣是昏君之惡,卻是明君之喜。
“張尚書,你說的情況我也看出來了,但現在安祿山已經造反,我需要維持朝廷的穩定,所以暫時不過問此事,不過我可以給你透個底,我打算成立樞密處,以應對這種黨派之爭。”
“樞密處?”
張鎬愣了一下,他不明白李慶安所說的這個樞密處是什麼意思,“殿下,能否再說清楚一點?”
“很簡單,所謂樞密處就是政事堂的助手,由一些手握實權的重臣組成,他們可以旁聽政事堂會議,如果政事堂因為黨爭而對一些重大軍國決策久拖不決,那樞密處可以先執行,再補政事堂決議。”
李慶安的話使張鎬儼如掉進冰窟一般,他忽然明白了,這個所謂的樞密處不就是另一個政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