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部分(第1/4 頁)
‘大唐安西節度使趙王李慶安,致吐蕃最後之軍統領馬重英將軍,我與將軍石堡城初戰,至今已近十年,其間,與吐蕃大小數十戰,勝多敗少,且末及吐火羅一戰,二十三萬吐蕃軍全軍覆沒,贊普身死,安西大軍越過大雪山,由泥羅婆攻入邏些,吐蕃生力全部殲滅,邏些百官已降,現在將軍窮途末路,國破家亡,若想留士兵一命與家人團聚,可立即投降,我承諾挖礦三年,全皆放還為民,若將軍頑抗到底,李慶安將下令不留戰俘,悉數坑殺!吐蕃將再無青壯,請將軍三思。’
馬重英又回頭看了看手下士兵,皆人心惶惶,士氣低迷,如此,此戰還有什麼打的必要,還是給吐蕃留一點青壯男子吧
他長嘆一聲,便下令道:“放下武器,全軍投降!”
……
大唐貞治二年五月下旬,隨著馬重英的最後三萬軍投降唐軍,歷時大半年的唐蕃大戰至此落下了帷幕,吐蕃以一種幾近悲壯的結局退出了大唐的政治舞臺,正式成為大唐的附庸國。
第五百二十五章 急商對策
五月,安西在唐蕃大戰中的勝利終於傳到了長安,一時滿城歡騰,長安民眾自發地走上大街,敲鑼打鼓,晝夜歡騰,此時不分萬年縣和長安縣,大街上到處是歡欣鼓舞的民眾,白髮蒼蒼的老者,扎著沖天揪的頑童,商人、士者、軍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年齡,所有人都沉浸勝利的喜悅之中。
但大明宮紫宸殿內卻是另一番景象,李亨陰沉著臉坐在御案後,他的幾名心腹站在一旁,誰都沒有吭聲,唐軍擊敗吐蕃之事他們當然也知道,但他們卻得到更令人不安的訊息,李慶安已經結束了隴右戰役,率十萬大軍東進,已經從蘭州過了黃河。
他們一直不想面對之事,終於擺到眼前了,李慶安回來了,他們該如何應對?
“你們說,現在我們該怎麼辦?”李亨聲音沙啞,透著深深的疲憊,他曾經考慮過很多可能,或許李慶安會輕車簡馬會來,他親自去城外迎接,他們挽手大笑,一笑抿去恩仇,從此李慶安忠心成為他的臣子。
可惜這種情形只能在夢中出現,李慶安沒有輕車簡馬,而是率十萬大軍東進,沒有任何前報,將直接率軍進入關中,李亨感覺背上一陣陣寒意,來者不善!
他的目光投向了王珙,當初王珙說過,李慶安若來,他有應對方案,他現在倒想聽一聽了。
“王相國,你是百官之長,你先說吧!”
王珙見李亨先挑中了自己,他十分無奈,只得硬著頭皮上前道:“臣以為安西軍力強大,不可與他硬抗。”
“這個朕也知道!”李亨不悅地打斷了他的話,道:“朕想知道相國的應對之策。”
王珙心中暗歎一聲,現在還能有什麼應對之策,李慶安來勢洶洶,明顯是要給李適討還公道,根本沒有什麼商量的餘地,要麼就是李亨退位,要麼就是召集大軍硬打一仗。
當然,他不能這樣說,他只能退而求其次,找一個李亨說不定能接受的方案。
“陛下,臣的意思立李慶安為東宮,或許他能接受現實。”
“不行!”
王珙的話剛說出口,便被一個尖細的聲音否決了,眾人一起回頭,竟然是殿中監李輔國,只見他上前一步,斥責王珙道:“公是大唐右相國,怎能說出這種荒謬匪夷之言,東宮乃聖上子嗣所有,焉能讓外人入主,況且那李慶安是隱太子之後,他若入東宮,你讓聖上如何向列祖列宗交代?”
李輔國同時兼任殿中監令和內侍監令,權勢很大,百官要見李亨,必須先奏請他同意,李亨對他十分信任,奏摺都要給他先看,先聽他的意見,李輔國都會把自己的意見用綠色筆寫在右下角,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慣例,他的批語被稱為‘綠批’,有時甚至比李亨的意見還重要,李輔國還掌握著李亨剛剛成立的情報機構‘察事廳子’,有密探數百人,專門監察百官,或者暗殺對手。
王珙是中書令右相國,手中有一定相權,有些事情由他來直接決定,不用稟報李亨,比如五品以下官員的任命,這就讓李輔國對他十分嫉恨,他幾次向李亨建議:相國權力太大,當削之。
李亨雖然也有此意,但他剛登基不久,還不能太得罪王珙等大臣,儘管如此,李亨還是給了李輔國一項權力,可以列席旁聽政事堂會議。
所以李輔國和王珙的關係十分緊張,有訊息說,李輔國已在暗中收集王珙的罪狀,今天,李輔國抓到了王珙把柄,便立刻把事情擴大化了。
他不依不饒地又向李亨啟奏道:“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