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納窕吧�省�
神話色彩雖還有存留,但漸漸地,堯和舜開始顯示出濃重的歷史時代人物的一面。這兩人所處的時代是中國古代的黃金期,被稱為“堯舜之治”。
從仰韶晚期到龍山初期這段時間,到處都是像半坡這樣的居住地。離半坡150公里的陝西省臨潼縣姜寨遺址也屬於仰韶文化,1974年在此發現了5萬平方米的居住區。出土的彩陶人面魚紋盆曾到日本展出,引起過人們極大的興趣。遍地開花的居住地、發達的生產手段、財產私有觀念的出現,使得一旦進入父系制社會(強烈的繼承意願在這個社會生根發芽),居住地內的夥伴之間發生衝突就是自然而然的了。鬥爭中出現了個體的聯合,發展成了集體對抗。
按傳說所述,黃帝在阪泉和涿鹿發動了兩次大戰。第一次的敵人是炎帝子孫,第二次則是蚩尤。各方雖都冠以代表性部族之名,但也很可能是部族的聯合體。黃帝自己也有熊、痢�勸鍤鄭��Ω美斫饢�孕堋⒘‘為本族圖騰的族群。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描述道
——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
由諸子百家留下來的關於黃帝的記述,很多都是荒唐無稽的。司馬遷說自己收錄了其中比較能說得過去的史料。
黃帝傳說反映歷史的真實程度已無從得知。但是,在住地周圍挖深壕防禦猛獸這件事就宣告了安穩生活的烏托邦時代業已結束。前來襲擊的不只有猛獸,還有集結了武力的人們。同一住地的人們要麼聯合起來抵擋強者,要麼屈服於暴力,別無他法。
古代遺址與神話(7)
大約五千年前,逐漸強大起來的勢力都致力於將勢力範圍擴張到中原,這也體現在黃帝傳說中。首領把不肯臣服的部族打到他們屈服為止,大統一因此成就。這塊黃土地的主人,自然要叫做“黃帝”。
5
黃帝以武力實現大統一後,接下來就是所謂“聖人之世”。聖人堯、舜、禹為天子,統治萬民。禹還是夏這個世襲王朝的創始人,堯是黃帝的曾孫,把天子之位讓給自己的臣下舜,舜又推薦自己的臣下禹做天子。
黃帝傳說反映了大統一的歷史。儘管如此,大統一也只是加強了部族之間的聯合而已。各部族都有自己的首領,而中原的事務則由首領會議來決定。
各部族首領的產生或許已經實行世襲制了,但首領會議的議長極可能還是選舉制,或者是前任指名制。堯、舜、禹的禪讓傳說,可能就是以這段歷史為背景的。
所謂“禪讓”,就是將天子之位讓給德高望重的人。這對後世的學者,尤其是儒學者而言,是最為理想的形態。除了開啟世襲的禹,禪讓制的中心人物堯和舜被儒學者高度理想化了。撇開這些“理想化”,有種“虛構人物說”認為,堯和舜是後人炮製出來的聖人楷模。
前面提到的顧頡剛也對堯舜的存在性提出過質疑。《書經》(《尚書》)中的《堯典》、《舜典》,已被確認是後人追加上去的。去除這部分後,《書經》的原文中並沒有出現堯和舜。雖然有禹,但根本沒有提到傳說中禹曾是堯和舜的大臣這件事。
堯和舜的存在性值得懷疑,但是這個傳說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在孔子誕生之前就已存在了,儒家雖然有可能會把它理想化,但他們也不會創造出這樣一個早已存在的傳說。我也贊同中國現代歷史學家顧頡剛的觀點,認為“堯舜存在說”值得懷疑。
不過,我們就算否定了堯舜的存在性,也不能否定其中的傳承。傳承,是統一這一歷史潮流的常規表現,統一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所以不能忽略傳承。
已有事實表明,有強力(指武力、智力、統率力)人物曾在仰韶期到龍山期這段時間內統一了各個居住區,而這個(些)人物,其名為“黃”。
大統一是必需的。工具的發達使生產力不斷增強,人們開始越過居住區周圍的壕溝,開拓耕地。之後就要引來黃河或是其支流的水,這可不是光靠一個小團體的人就能完成的工作,所以就需要有大量的勞動力,以及他們的組織能力和熟悉水文的策劃能力。
在傳承中,黃帝訴諸武力實現了大統一,堯和舜繼承了下來,而統一後的大問題就是治水。
堯是黃帝的直系,而舜則出身微賤。大統一和治水反映出的問題是,要完成如此巨大的任務,比起世襲的首領,更需要有實力的人物。舜以孝行聞名,被堯起用;堯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他。雖然叫禪讓,但也是讓給了自己的女婿,或許還是殘留了一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