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臼於幽王被殺的次年前往成周。
史家把公元前771年幽王死亡之前周的這段歷史時期稱為“西周”,次年宜臼移都洛陽並即位後的時期稱為“東周”。宜臼稱為平王,從武王算起是周的第十三代王,但也可以看成是東周的第一代王。
東周是一種亡命政權,不言而喻,沒什麼實力。從兩百多年前起,分封於各地的諸侯變得富強的例子並不鮮見。宗家一下子把先祖留下的宗周全敗光了,所以也沒什麼脾氣。
平王在位也有五十一年,但因為太子洩父死得比他還早,於是後來即位的是平王之孫桓王。名義上週是天下之主,但實力卻在諸侯或是他們的下屬手中。諸侯們無視天子、進行勢力爭鬥的時代開始了。
孔子所編《春秋》寫的是魯國曆史,以魯的隱公元年為起點,相當於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從已確認了年代的共和元年算起,時間已經過了一百九十年。史家將此後的時期命名為春秋時代,接下來的則是戰國時代。用東周作稱呼的比較少見,因為周王室只不過是名義上的,所以稱作春秋戰國時代更為恰當。
從春秋到戰國(1)
1
春秋戰國時代從公元前771年周幽王遇害、前太子遷往洛陽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結束,正好550年。關於春秋和戰國時代的區分點有各種說法,不過,不管是哪一種,都認為春秋和戰國的爭鬥性質是不一樣的。
可以說春秋是霸主的時代,戰國則是篡奪的時代。在春秋時代,所謂“春秋五霸”接連登場。所謂霸主,指的是諸侯會盟的盟主,而爭霸就是爭奪諸侯會議議長的寶座。
東遷後的周王室衰落得幾乎沒有任何力量,但是也沒人想取代周天子。而為了擁天子以發號令,諸侯們競相爭奪盟主的地位。
霸主的願望是成為諸侯的盟主,帶領各路諸侯,入朝拜見周天子。晉文公被承認是霸主後,怕有人不服,就召喚周天子(襄王)到屬於自己勢力範圍的河陽(黃河以北)。周王室被人呼來喝去的,可以說顏面掃地。孔子編纂《春秋》的時候,把這件事說成是
——天王狩於河陽。
在重視禮樂秩序的孔子看來,諸侯召喚王上簡直無可想象,但卻發生在現實中。孔子深思熟慮地遣詞造句,就有了上面的提法。在後世學者中,也有人把這種寫法定義為批評晉文公的“春秋筆法”。
召喚天子是非常沒有禮貌的,不過,晉文公並沒有取代天子的野心。
周開創封建制度,正如前章所述,是為了建立“周王室的屏藩”。如果周王室遇到危機,諸侯就立即趕來救援。而且,如果有外部勢力進攻周王室,諸侯有義務在半途阻擊。鑑於此,周把同族和功臣封到各地。不過,即便有再多的親戚和功臣,過了兩三百年後,他們和周王室之間親密程度的下降是不言自明的。遠在他方、多少代都未曾謀面的親戚已經不算是自己真正的親戚了。
不過,儘管這只是個長期處於貧困狀況、名義上的周王室,西周東周合起來也持續了八百年而沒有被篡奪,所以不得不說封建制度是成功的。
屏藩之間的關係可能比較緩和,而為了成為霸主,他們相互競爭,在各自的領地上推進開發。在遼寧省喀左縣出土的大量西周前期的青銅器還在日本做過展覽。青銅器上面有五字銘文,提示是為燕侯所作。這反映出在西周初期,召公的封地燕的勢力範圍就已達到了這個地區。1954年在江蘇省鎮江市的煙墩山上發現了三座古墓,出土了十幾件青銅器。其中一件有一百二十多字的銘文,據此得知這是西周康王時代的器物,除了用來紀念封侯,同時也是為父而作的祭器。這些證據表明西周初期,周王室的勢力影響到了長江流域。
周是個出乎意料的廣域政權,而像殷那樣的神權性質的獨裁政權,要統治如此大的地域則是極為困難的。在統治遼闊地域這個層面上,可以說封建制是卓有成效的。
被封在邊境的諸侯們持續開發自己的腹地,從而變得富強。例如,太公望被封於齊,擁有現在的整個山東半島。周公雖然既是武王的同母弟又是他左膀右臂,但他的封地魯卻夾在齊和宋中間,沒多少開發的空間,所以不知不覺地就變成了小國。
後來統一天下的秦是個新來的諸侯。宗周被犬戎蹂躪、平王遷往洛陽之際,秦被給予岐山以西荒廢的土地。就這樣,秦襄公得周之助,開始有了爵位和領地。對平王而言,不只是贈與已放棄的土地,也是為了獎賞秦派兵護送平王東遷的功績。
從春秋到戰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