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3/4 頁)
青辦發出通知,要求全省對運動中處理的知青典型認真進行一次複查,重新處理,正確作出結論。
遼寧省是“四人幫”集團重要成員毛遠新長期控制、經營的地方,知青典型為極左派領導人矇蔽、教唆、利用的現象也最嚴重。遼寧省委提出給知青典型落實政策問題,對全國的知青工作都有借鑑意義。在揭批“四人幫”運動中,不少知識青年中的典型人物給國務院寫信或上訪,反映對他們的處理過重。為此,國務院知青辦曾在《情況簡報》1978年第21期中以《在揭批“四人幫”運動中正確對待犯錯誤的知識青年》為題,專門介紹了遼寧省彰武縣正確對待犯錯誤的知識青年的經驗。1979年3月,《情況簡報》增刊第14期又發表了遼寧省委正確對待下鄉知青典型的報道。同時強調指出:對待知青典型,要做客觀的、歷史的、實事求是的分析。他們中間,確有一些是搞“鬧而優則仕”起家,靠追隨“四人幫”爬上高位,成為幫派體系骨幹分子的,如朱克家、張鐵生之流,也有一些###成為現行反革命分子和民憤很大的刑事犯罪分子,對他們一定要徹底揭發批判,以至給予必要的黨紀國法制裁。這隻佔極少數。絕大多數知青典型,包括那些下鄉早、有幹勁、成績大,但又犯了某些錯誤,甚至犯了嚴重錯誤的知青典型,要注意保護。國務院知青辦的文章還規定了保護知青典型的幾條原則:可處分可不處分的,不要處分,不要追究個人責任,不要作“假典型”的結論。錯誤特別嚴重需要做組織處理的,也要採取“冷處理”的辦法,或者調離領導崗位,或者下放基層鍛鍊,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再按照本人的表現做最後的組織處理。
典型人物的歸宿(6)
1979年5月23日《人民月報》在刊載本報記者來信《老知青薛喜梅應該解脫》時,發表了編者按。編者按指出,正確對待下鄉知識青年典型人物的問題,值得重視。對他們的錯誤,應該進行歷史的分析。對他們說過的錯話,不應該揪住不放。只要他們把問題說清楚了,有了認識並以實際行動改正自己的錯誤,就應該歡迎進步,為其解脫,做出妥當的處理。這樣有利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有利於鞏固上山下鄉的成果,有利於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大好形勢,歸根結底,有利於四個現代化的實現。在此前後,其他一些報刊也發表了同樣內容的文章參見《中國青年報》,1979年5月8日;《遼寧青年》,1979年7期。。
應該看到,提出給知青典型落實政策的問題,不單純是為了糾正前一段揭批“四人幫”運動中出現的過火行為,同時也是出於“鞏固上山下鄉的成果”的現實需要。當時,全國知青的返城風已經如火如荼。不久,一些知青典型獲得了再度輝煌的機會。
比較寬鬆的政治環境,雖然給了知青典型以放下包袱、輕裝前進的機會,但至少對其中一部分人來說,他們因成為典型而付出的代價是無法補償的。
典型人物多是年紀輕輕,下鄉不久,即被領導看重,多方培養,並委以重任或加以桂冠的。然而一旦形勢陡變,身份地位則難免不一落千丈。最令人觸目驚心的還是1976年前後歷史車輪的急遽轉折,一些志得意滿時人物因此被狠狠甩了出去,後悔莫及。與普通知青相比,典型人物的經歷通常更坎坷,自不待言。
政治上大起大落是知青典型的普遍經歷。不但曇花一現的“反潮流”典型如此,像邢燕子、侯雋這樣的老知青樣板又何曾例外?上山下鄉運動處於高潮時,兩人總是身兼高職,頻頻亮相於廣播新聞中。1976年,侯雋被提升為國務院知青領導小組專職副組長,7月份調到國務院知青辦工作。這中間,僅僅經過三個月,隨著“四人幫”的垮臺,她作為“有牽連的人和事”,受到審查。起因是,她任職期間,國務院知青辦領導小組起草了一份《知青工作調查報告》,主持檔案起草工作的是正組長和知青辦主任,她作為副組長也參與了其事。粉碎“四人幫”後,中央領導人指出這份報告符合“四人幫”口味。侯雋的問題查清後,被按照“人民內部矛盾”處理,回原單位工作。1977年底,她回到闊別多時的寶坻縣竇家橋,仍舊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
董加耕的名字,在60年代幾乎家喻戶曉。60年代初,他高中畢業後立志務農,被樹為全國的知青典型。他的名言:“身居茅屋,眼看全球,腳踩汙泥,心憂天下”成為教育青年學生時經常引用的座右銘。他的形象曾鼓舞許多青年喊著“學習董加耕,一心下農村”的口號投身於上山下鄉的滾滾洪流。與其他同時代的弄潮兒比,他以後的命運更顯得坎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